阅读历史 |

第495章 大厦将倾(1 / 2)

加入书签

第495章 大厦将倾

「夫人,你不能对南京六部要求太高。

能够做到这份儿上,其实也算不错了,最少他们在努力挽救局势—」

话说到一半,李牧发现自己实在是编不下去了。

南京六部官员的表现,除了精神可嘉外,没有任何值得称道。

如果是初入官场,千出这种事,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在于他们都是一把年纪的人,六部尚书每一个进入官场的时间,都超过了二十年。

哪怕没有登顶权力顶峰,他们依旧是官场斗争的人生赢家。

病急乱投医的操作,同他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完全不符。

按理来说,在事情发生之前,他们就该出手干涉的。

六部尚书中任何一人,向下面打个招呼,也不至于全部打出白莲教叛军的旗号。

可是为了不承担责任,一个个硬是选择了装聋作哑。

他们自己是完成了责任切割,可局势发展,也脱离了控制。

同他们这帮政坛老油条相比,勋贵少壮派的将领,政治敏锐度明显要低的多。

其中一些人,甚至可以说没有政治细胞。

能够身居高位,主要是靠自身的战功,外加一丢丢家族的馀荫。

如果政治头脑过关,在勋贵系掌权的时候,就把他们推到了更重要的岗位上,也不至于一个个都卡在总兵位置上。

「夫君,你真这麽认为的话,那满朝文武全是能臣干吏。

文武百官在为官任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最后不小心捅出了篓子。」

景雅晴笑着调侃道。

身处官场的大熔炉中,不能以单纯的好坏,来评价一名官员。

九成九的官员,在刚开始入仕阶段,都怀着满腔热血,渴望做出一番事业来。

哪怕后续遭到官场毒打,走向了堕落,一样想要一个好名声。

很多时候是真想为百姓做点儿事,怎奈出发点好好的,到了最终落实的时候就变了味。

造成这一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官员「干大事而惜身」。

许多时候,明明可以强制推动完成目标,最后都是因为害怕担责而退缩。

「哈哈.」

「夫人,这话若是传了出去,怕是要羞煞满朝文武。」

李牧笑着回应道。

没有办法,南京六部尚书惜身,他这个汉水侯选择远赴安南同样也是如此。

大家率先想的都是自保,谁也不比谁高尚多少。

真要是尽全力挽救大虞,能不能让这个古老帝国重获新生不知道,最起码可以挣扎一下。

权衡利弊之后,李牧最终还是选择了有限度的出手。

一面加大移民力度,一面尽可能多的向北方输粮,就是他为这个古老帝国做出的最大贡献。

更进一步的话,那只能想想。

在王朝末期进行改革,无疑是老寿星上吊。

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

在打击文官集团的时候,勋贵集团是一把好刀。

一旦改革触及到了自身利益,情况瞬间就会逆转。

倘若改革不触及勋贵的利益,进行一场不完善的政治改革,那就是扶持一个政治团体取代另一个政治团体。

等到勋贵集团完全掌握大权之后,说不定做的比文官们还过分。

一个从上到下,都已经腐朽的帝国,不是简单的内部改良就能够挽救。

即便真要不顾后果的推动,那也得有皇帝的全力支持,才有一丢丢成功的可能。

可惜天不佑大虞,雄才伟略的君主没有遇到,瞎折腾的皇帝倒是赶上了。

本来还能延续数十年的国运,硬是在短短数年之内耗尽。

若非永宁十年的那场政变,大虞朝估摸着早被折腾没啦。

接管大权的内阁,责任心是肯定有的,但架不住历史包太重。

一心只想着维持现状,盼着熬过了这轮天灾,局势就会好转。

想法确实没错,如果身陷局中看不清未来,出于维稳的考虑,李牧大概率也会这麽干。

怎奈小冰河时代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天灾不是短短三五年就能结束的。

各种天灾赶在一起,朝廷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尚有一线生机。

维持现状,无疑是在坐以待毙。

「夫君,江南局势若是失控,京师那边该怎麽办?」

景雅晴忧心的问道。

玩笑归玩笑,烂摊子总是要有人收拾的。

江南局势失控,最终需要为此买单的,还是大虞朝廷。

哪怕只是部分地方士绅,同叛军搅合到一起,造成的破坏力也远比农民起义军大。

有这些人搞破坏,朝廷强行从江南催缴的税款,想要及时运回京师可不容易。

偏偏江南卡住了运河的源头,长江的下游入海口。

不把江南问题授顺,南方各省的钱粮,想要送回京师只能走陆路。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绝路。

且不说沿途四起的叛军,光运输途中的消耗,就能把税粮吞噬七八成。

少了这三千万石的税粮补充,朝廷拿什麽守护北疆。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

「京中局势,还是要看朝廷诸公的决策,为夫也左右不了朝廷的决策。

冒然掺和进去,只会讨人嫌,

在传递家书的时候,用你的名义通知公府和侯府,把事情的严重性说清楚。

若局势崩溃,可南下暂避。

安南会馆那边有不少商队护卫,可为他们提供助力。

记住此事务必严格保密,除了成国公府和镇远侯府核心成员外,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这条撤离路线,最多容纳数十人。」

李牧神色凝重的说道。

勋贵享受各种特权,同样也受到了多种限制。

想要举家出京,就必须获得朝廷的批准成国公府和镇远侯府虽然暂时沉寂,可终归是顶尖勋贵,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解读。

眼下的局势,朝廷是不会放他们南下的。

一旦消息泄露,要麽满朝文武都跟着过来,要麽一个也走不了。

朝中那帮达官显贵,可不是什麽孤家寡人,随便一个背后都是一大家子。

并且这些人富贵日子过惯了,哪怕是在逃命,也不可能像移民一样住大通铺。

加上携带的财物,随便一家豪门,都得几条船。

船队有限的运力,根本不可能一次性把他们带到南方。

最关键的是这帮人,都是上一个时代的遗留,对李牧来说,属于负资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