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7章 印度人的偶像(2 / 2)

加入书签

说到VCD,罗恩就想到了宝莱坞。

也不知道太阳传媒当初投资乔普拉导演的电影,现在怎麽样了。

嗯,乔普拉现在确实有点头大。

他最开始对精心打磨过的剧本信心十足,但猛然发现有人看不懂剧本。

那是他请的尼泊尔厨子,巴哈杜尔。某次喝茶的间隙,乔普拉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讲给他听,结果巴哈杜尔十分迷茫。

这时候乔普拉才意识到自己的剧本是不是太艺术了,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乔普拉虽然是导演,但却对艺术电影评价不高。

在印度,同普通百姓谈论艺术电影,就像和他们说希腊语或者拉丁语,这是人们自殖民时期便有的文化断层。

艺术电影是给西方人看的,也只有那里的人才会投拍这种电影。

乔普拉到底是导演,不是编剧,他厌恶被他称之为「傻蛋」的观众编造老掉牙的剧情。

他常要面对的难题是:我们的观众是电影盲,这就像和巴哈杜尔(厨子)谈论莎士比亚。

他担忧的是为了让大多数人看懂莎士比亚,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简化剧情。而等真正遇见能够欣赏莎士比亚的观众时,他已经丧失了呈现莎士比亚的能力。

于是为了让印度的观众看懂电影,他得时刻逼迫自己降低智商。

就连后面的电影海报,都不能用英文,观众根本看不懂。没人会在意这部电影,搞不好他真的要赔到破产。

乔普拉曾经也拍过艺术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他有时也想,如果一开始他的艺术电影能取得成功,或者他在提名奥斯卡后留在美国,那他的生活又会变成什麽样?

他会喟叹是不是在人生的岔路口做错了选择,是不是没有活出他原本能够拥有的精彩?

说到底他是矛盾的,既想为世界影坛贡献自己的力量,又想拍出走向国际的电影,想要不断成长。

但现实把他困在孟买,又能往哪里去?他也可以终日躲在书房,坐拥实木家具和按摩浴缸,此生停滞不前。

于是为了接地气,他只能让人不停的改剧本,磕磕绊绊直到去年底才完工。

年初又忙着请演员,其他都陆陆续续搞定,唯有阿米特.巴强还没给回复。

这时候乔普拉又想起了罗恩,他希望搬来这座大神,搞定最后的大咖。

左右无事,罗恩就带着乌尔米拉来串门了。

阿米特.巴强的别墅也在班德拉,这里几乎成了宝莱坞的名人聚集地。

罗恩此刻正和这位全印度家喻户晓的明星握手,他小时候也看过对方的电影。

更确切地说,是巴强在银幕上的形象,伴随伴了罗恩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从久远的记忆里翻找,罗恩上学时,可是非常崇拜这位明星的。

记得巴强有次因拍摄特技镜头受伤时,全国上下皆为他的康复祈祷,另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在冲山医院外排起长队,等着为他献血。

那时候的罗恩差点和小夥伴约好,扒火车来孟买为巴强献血。

后来还是二伯阿迪亚,把他从瓦拉纳西的火车站里揪了回去。

啧,他当初竟然也干过这种蠢事。

现在呢,阿米特.巴强双手迎过来,非常客气。

不得不说他本人比在屏幕上看起来的更为高大,穿着宽松的白色丝质帕坦西装。

他在同人握手时会忽然绽放笑容,罗恩从未见过有人能瞬间露出这麽多牙齿。

那不是因愉快或出于礼节而展现的笑,更像是按下了某个开关,罗恩面前的白牙仿佛闪着光。

片刻后,开关又关上了,巴强的表情恢复了平静,甚至微微显出一种恍惚。

在他的别墅外,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蹲守,期盼见他一面以求「达显」。

这是某种宗教习俗,达显就是注视的意思,印度人相信见到圣人或神像的面有助于修行。

罗恩在北方邦时,没少享受过这种待遇。人人都过来高呼他的名字,以期罗恩看到他们。

在别墅里,巴强端坐书房,卡其色的真皮沙发椅和乌木家具为房间平添了几分华丽。

书房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人物画,画的是一群孩子争相围在一台放映机前的画面。

巴强的书桌上摆着一摞录像带和两本书,一本是他父亲的诗集,另一本是保罗.莱瑟的《夫妻之道》。

他们开始聊《克伸米尔任务》这部电影,巴强说他接到乔普拉打电话时,正在模里西斯拍戏。

「这他妈的会是部绝妙的电影,你就他妈的等着瞧吧!我当时就忍不住脱口而出,非常兴奋!」

「所以你也认为这是一部绝妙的电影?」卡普拉问道。

「当然,」巴强点头,「不过听说你又改了剧本?」

「我觉得还不够完美,所以稍微做了些调整。」乔普拉解释道。

和一般的孟买电影导演不同,乔普拉通常会严格按照敲定的剧本进行拍摄,但光有落成文字的剧本不足以为剧组签到大牌演员。

乔普拉必须亲自讲解剧本的内容,这就是他这次拜访巴强的原因,他要告诉对方《克伸米尔任务》是个怎样的故事。

乔普拉的讲解过程中,巴强频频点头,罗恩则偶尔插一句嘴,慢悠悠的品茶。

不过相对于电影,巴强却更关注另外一件事。

「苏尔先生,孟买国际学校那里还有招生名额吗?」

「嗯?」罗恩有些不明所以。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