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这就是天朝!(2 / 2)
当然,朝鲜这种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国家,而是朝鲜上层也意识到了,不愿意被强大汉文化同化,在文化上的反击。
在苏泽穿越前的时空,这一点似乎成功了,无论南北都实现了去汉字化,叫了千年的汉城改名首尔,就是从十五世纪以来,朝鲜谋求去汉字化的最后一步。
但是在这个时代,朝鲜的统治者还在小心翼翼的推动。
这倒不是大明霸道干涉,而是朝鲜内部就反对。
朝鲜的知识阶层,比如许篈这样的士大夫,是汉化相当彻底的。
他们从小就读诵四书五经,朝鲜的科举是用汉语的,公文也都是汉语,训民正音已经创立一百多年,但是在朝鲜士大夫眼里,那就是乡野粗鄙农夫用的语言,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是绝对要被人嘲笑的。
但是许篈的方法,还真的不行。
因为作为官方语言的文言文,别说是朝鲜人学起来困难,就是大明百姓学起来也困难。
官员的奏疏,书信,普通大明老百姓也未必能看懂。
而科举考试的经文,那就是天书一样了。
这在语言学上,叫做书文分离,也就是书面语太过于古老,已经和不断发展的口语产生了分离,从先秦传承至今的文言文,和普通百姓所说的口语,其实已经是两个语言了。
而几乎所有近现代国家,都会进行官方语言改革,而大部分改革都是从白话文运动,也就是口语化运动开始,近代中国也不例外。
其实这个进程在明代已经开始了,时下流行的话本小说,包括《西游记》这类的小说,用的也都是口语化的用句。
朝鲜的训民正音,其实就是一个为了反对汉文教育,阴差阳错产生的一种朝鲜的白话文运动。
甚至苏泽的报纸,其实都在推动这种白话文运动。
从上个月开始,苏泽就和罗万化商议,将有关百姓民生的政令新闻,用老百姓能看懂的白话刊登。
再加上苏泽在格物致知和山川地理等板块,早就开始白话写作了,如今《乐府新报》差不多有一半版面都是白话文。
这是一种历史趋势。
但是也正如许篈所说的那样,朝鲜推广训民正音,也是一种想要逃脱大明文化统治的行为。
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许弘文,就算是大明,说白话也是大势所趋,贵国的训民雅言,也是脱胎于民间用语吧?」
许篈不情愿的点头。
世宗大王自然也不可能凭空创造一门语言,如果那样还不如汉语容易推广呢。
训民雅言,其实就是将朝鲜普通百姓所用的「谚文」标准化了。
更准确的说,就是将朝鲜口语进行了注音和语法规范,使之成为了一种可以读写的语言。
苏泽说道:
「其实许弘文可以换一个思路,朝鲜民间使用谚文,这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情了,总不能让朝鲜人都不说谚文说汉语吧?」
许篈说道:
「这有什麽难的?我们士大夫都是说汉语的。」
苏泽有些无语,你怎麽比我还极端?
这精神大明人也太可怕了一点。
不过苏泽还是耐心说道:
「是你们士大夫人多,还是黎庶多?是你们士大夫要让千万黎庶说汉语容易,还是千万黎庶让你们士大夫说谚文容易?」
这下许篈也沉默了。
苏泽说道:
「既然世宗大王可以将谚文变成训民正言,那许弘文也可以让谚文变成汉文嘛。」
苏泽这也没有忽悠许篈。
谚文中本来就有很多汉语词汇,甚至连发音都是一样的。
训民正言创造的韩文字母又丑又不好写,韩文在这个时代完全是可以通过汉语来表音的。
苏泽穿越前时空就是这样的。
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很多国家的表音字母都是借用的罗曼字母。
那现在如日中天的大明,为什麽不能做一套汉字的表音字母表出来?
这在语言学上完全是可行的。
而且试想一下,如果都是用汉字来表音,那大明的官员百姓只需要按照表音就可以念诵别国的语言,那就大大降低了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难度。
而朝鲜这些国家,经过汉字表音的训练后,也可以无缝连接的学习汉语。
这就是语言学意义上的霸权。
许篈非常高兴,在苏泽这里找到了对抗训民正音的办法,他准备回去之后,就召集那些反对使用训民正音的士大夫们,研究怎麽使用汉字来给谚文表音。
等到了那时候,再用自己向国主提出,用天朝上国来压制反对声,还真的就能将这个推广开。
然后这一套汉语表音的方法,同样可以随着大明的影响力,播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
上层使用汉语汉字,下层使用汉语的表音文字,这就是一个稳固的汉文化圈了。
苏泽送走了许篈,接下来投入到了博览会的开幕中。
四月二十九日,临时观礼台落成,隆庆皇帝迫不及待的派遣了司礼监三巨头,查验了开幕仪式没有问题后,正是宣布会驾临开幕式。
四月三十日,京师戒严,在锦衣卫和京营士兵的保护下,隆庆皇帝从皇宫出来,乘坐撵轿前往城外。
虽然为了安保,附近的百姓都被驱离,但是很多百姓依然爬上屋顶,远眺皇帝出行的队伍。
隆庆皇帝抵达城外,看着阳光下闪着光芒的水晶宫,脸上的笑容更甚了。
紧接着,在五位阁臣的带领下,百官丶藩属国使者丶国子监生,向皇帝行大礼。
勋臣武将,则在定国公徐文壁的带领下行军礼。
更让隆庆皇帝耳目一新的,是经过一个月的简单军训后,武监生排列整齐的方阵,给隆庆皇帝搞了一次简单的阅兵仪式。
虽然第一期武监人数总共才三百多人,也就排列了一个方阵。
但是经过训练的武监生们令行禁止的样子,还是给皇帝以及藩属国使者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众臣又向皇帝敬贺武功,隆庆皇帝心情更加愉悦,又下旨嘉奖了武监,又给武监生赐银元奖励。
开幕仪式完成后,隆庆皇帝又领着百官参观了博览会,当置身于这座钢铁骨架的玻璃宫殿中,包括许篈在内的藩属国使臣,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大明实在是太强盛了!
这能够铸炮的钢材,就被当做是房屋的骨架,这一根柱子,能够锻造出多少神兵利器!?
这满屋顶的玻璃,又能换多少的财富?
这就是天朝上国!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