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明风又吹玉门关(2 / 2)
广西?东北?还是西北?
李己带着疑问,来到了兵部议事的节堂。
接着就是申时行带领李己拜见了兵部尚书王崇古,王崇古简单说了两句勉励的话,接着申时行又带着李己见了其他司的郎中和员外郎。
李己在兵科担任给事中多年,在兵部本来就脸熟,熟悉起来倒是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
等众人都到齐之后,申时行也停止了交际活动,拉着李己在靠近王崇古的位置坐下。
李己本来是想要坐在末席的,却被申时行拉在身边坐下。
兵部现在只有一位侍郎,蓟辽总督谭纶并不在京师。
所以排座次的时候,申时行这个兵部武选司郎中就紧挨着兵部尚书王崇古。
按理说,员外郎应该要坐在末席,但是申时行强拉着自己和一群郎中坐在一起,也没有有任何异色。
这也说明申时行在兵部的威望很高,武选司的副手能和其他司的一把手同列,也都说明武选司在兵部的权势。
这就是有人罩和没人罩的区别吗?
李己都要流泪了,他以前当官,不谈被人处处针对,但提携的贵人是没有人,都是要靠自己一步步做出成绩来,才能获得上级和同僚的认可。
哪有今天这麽顺利的。
兵部尚书王崇古是个急性子,等众人落座之后,他立刻说道:
「嘉峪关八百里加急!」
「兀慎部酋长那力不赖亲率铁骑,十日破火者三城!」
「前阵子塞防海防之议,被苏泽的兼顾论给搅合了。」
「大好机会在眼前,要不要出兵接管兀慎部打下的地盘,阁老们又有争议。」
「此事已经不是简单的军政了,陛下让各部议定后上奏疏,我们兵部要拿出个什麽意见出来?」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纷纷哗然。
刘秉的「耶律大石」计划,曾经在京师引起过讨论,甚至各大报纸都争相报导过一阵子。
但是当时总参谋部和兵部,都不看好这个计划。
兀慎部又不是什麽强大的军事势力,当年被戚继光轻易击败。
火者在西域经营了好几代了,一直都是西疆最大的威胁。
所以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刘秉所谓「耶律大石」计划,不过是以卵击石之计。
就是让兀慎部和火者火并,消耗这些兀慎人的实力。
可是结果是,兀慎人出嘉峪关后势如破竹,已经冲出了河西走廊,彻底攻入了西域!
武选郎申时行接过情报,他念道:
「上月十五日,兀慎部以『护法诛邪』为号,两千精骑夜渡玉门。其前军持大明所赠鸟铳列阵齐射,火者马麻黑帐前亲军『虎刺赤』尽殁于硝烟。」
这时候,兵部职方司主司戴旭说道:
「怪哉!游牧部族素来野战剽悍,攻城却如钝刀割肉。兀慎部何来这等能耐?」
申时行继续念道:
「事后嘉峪关守将派人探查,又搜罗了火者残兵询问,复原了战争的过程。」
「玉门关早就已经废弃,火者是仓促筑城,只是加固了残关的城墙。」
「兀慎部采用了刘秉之计,集中使用火药爆破,这才一举破关。」
「再加上兀慎首领那力不赖将缴获的虎刺赤金盔悬于矛尖,沿途宣称『灭佛者天诛』,火者残害异教,对佛教徒劫掠尤深,而河西走廊中笃信佛教的城邦很多,所以沿途佛信徒都主动开城献粮,让兀慎无后顾之忧。」
众人点头,这样子才合理。
但是兀慎部的战斗力,还是让众人惊讶,早知道火者是纸老虎,大明自己去打就好了。
申时行又说道:
「兀慎部人数不多,实力不足,所以刘秉又派人联络嘉峪关的守将,让我大明出嘉峪关接管兀慎部打下的地盘,请求用这些地盘换取火药和武器的支援。」
「为了这件事,朝廷又起了争论。」
申时行顿了顿说道:
「总参谋部拿出了一份作战计划,请求朝廷再筑玉门丶阳关这两个故关,将大明的防御阵线推到敦煌。」
「陛下又让兵部验证是否可行,诸公有什麽想法,都可以现在提出来,形成部议送到内阁。」
强化部议,也是苏泽掌控中书门下五房之后,进行的政务上的改革。
大明原本的奏疏,都是以个人奏疏为主。
就是有关部门的奏疏,一般也是以部门主官的个人奏疏来上书。
这种公文明显是比较随意的,而且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
而个人的提案,也经常不太全面。
所以在苏泽控制中书门下五房后,就开始引导各司衙门,以部议来上奏。
部议,就是部门议事之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再由整个部门联署,盖上部门大印之后送的奏疏。
这首先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所有内容更加的完备。
其次上奏书的部门能形成部议,那内部也有共识,事情经过充分的讨论,执行起来的难度也低。
而京师的六部九卿衙门很快也发现,部议比起个人的奏疏更有分量,毕竟是一个部门的意见,皇帝和阁老们也要考虑,至少也不能全盘否定。
此外部议既然是大家的群体意见,那说错话的概率也会很低,而且是部门意见,就算是说出话,皇帝也不可能贬黜一个部门的人。
所以京师的六部九卿衙门,面对比较重要的朝政,也会召开会议,先商讨出内部一致意见再说。
申时行又说道:
「朝中主要争议的是,上一次弃守敦煌的问题。」
申时行作为状元,记忆力也是很好的,他直接脱稿说道:
「弘治八年,我大明徵讨哈密告捷,曾收复敦煌。」
「但是哈密叛军再起,虽然被我大明击败,但是西域总是不安宁。」
「先帝朝十八年,朝廷再次关闭嘉峪关,敦煌再次废弃。」
「敦煌两复两废,到底还要不要设城?阁老们也都在犹豫。」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