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5章 老乡,你早点来啊(1 / 2)

加入书签

第464章 老乡,你早点来啊

赵安这几天啥也没干,就在等。

等一个有高度震治觉悟的人。

怎麽说镶黄旗这帮正宗满洲鞑子呢?

人情世故他娘的真是一个不懂!

赵副都统要的是什麽?

是态度!

什麽是态度?

就你那份绞尽脑汁丶东拼西凑出来的八百字检讨书?

肯定不是!

态度这东西,虚无缥缈,嘴上说的再好,笔下写的再好都虚着咧,得用真金白银来掂量丶来体现。

为啥这麽多天过去,这帮满鞑子还没悟出「真经」?

说到底,这是一种集体认知的失衡。

满洲人对钱看得特别重!

自个可以凭藉权势大贪特贪,但在能省的地方绝对不多花一个铜子儿,这个几乎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底层的旗人就不用说了,即便是那些已经当了官的让家里仆妇去买肉,也多半是等傍晚肉摊快要收铺时一窝蜂跑去买那些由碎肉丶边角料组成的「折箩肉」。

无它,便宜。

买米也不愿整石购买,而是一升一升地零沽,美其名曰新鲜,实则是生怕囤在家里被虫蛀或受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去茶馆更不单是为了品那口茶,而是为了蹭茶馆里的免费开水,反正茶叶是自己带的。顺便蹭那冬日里的暖气和炭火,若能再白听一段说书或几段曲子,那便是赚了。

当然这种抠搜往好了说,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勤俭持家」的美德。

在这种集体氛围的长期影响下,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满洲官员大多保持了这种「勤俭」作风。

大白话就是只能爷占你便宜,想占爷便宜门都没有!

那些出生于权贵之家的纨絝则走向另一个极端——钱倒是舍的花,却压根没有人情世故这个概念。

在这帮纨絝子弟眼中,皇上是老大,他是老二。

靠祖荫吃的饭,跟你们讲什麽弯弯绕绕。

所以,指望纨絝子弟出身的军官能像那些在官场泥潭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汉官一样,把人情世故玩得贼溜,压根不可能。

也没人教他们,更不需要他们学这个。

说这帮人朴实也罢,说他们单纯也罢,总之,甭管是底层上来的还是出生就富贵的,压根没一个跟赵副都统对齐颗粒度。

只有那出外任官,身边请了汉人师爷幕僚的才懂得其中门道。

然而,世上没有绝对之事,总会有那开窍的。

赵安老是打回人家的检讨书,总要有人会反思到底什麽个情况,即便自个没琢磨出其中道道来,也总有局外人指点迷津。

当检讨书又一次被毫不留情打回后,第五参领下第六佐领太平垂头丧气回到家中,气的将那顶象徵着身份地位的顶戴往桌上狠狠一扔,整个人瘫在椅子里发着闷气。

妻子陈氏是个汉人女子,见状便放下手中的针线,挑眉问道:「爷,这又是被上面打回来了?」

「嗯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