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1章 建制(2 / 2)

加入书签

会议结束后,黄巢立刻展现出了他雷厉风行的一面。

他以王仙芝的名义,颁布了一系列的整军法令。

首先,便是重新整编部队。

黄巢基于长期的实战经验,参照了《周礼》中「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记载,对这支成分复杂的大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编。

他深知,若想将所有票帅麾下的部队全部打乱重组,不仅阻力巨大,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利于草军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因此,他采取了一种更为务实的折中方案。

他依旧让各大票帅统领各自的核心部队,但对部队的规模和编制,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

如兵力满万者,便可单独立为一「军」,授军帅之职;如不满万,则必须与其他实力较弱的大小帅进行混编,共同组成一「军」。

如此一来,原先鄂州大营那号称十馀万,实则良莠不齐的草军,经过一番汰弱留壮,最终被整编为八个主力「老军」。

分别由毕师铎丶柴存丶秦彦丶王重霸丶李罕之丶黄邺丶黄揆丶黄钦八人担任军帅。

其中,毕师铎和柴存是跟随王仙芝起家的元老,麾下老卒精锐,兵力皆过万,顺理成章地各自独领一军。

而秦彦丶王重霸丶李罕之三人,则瓜分了之前被王仙芝斩杀的柳彦章所部的老营,也各自凑足了一军的编制。

剩下的三军,则全部由黄巢的亲兄弟黄业丶黄揆丶黄钦担任军帅,摩下也皆是原先黄巢的本部精锐。

实际上,在这一次整编中,黄巢是裁汰冗兵丶筛选精锐最为彻底的。

他将自己麾下数万兵马反覆甄选,最终实打实地练得了三万战力最强的核心部队,其真实战力,恐怕比其他五位军帅加起来还要强悍。

但王仙芝看着自己这一系,名义上占据了五军的名额,便也没有多想,默认了这种划分。

之后,为了明确各军归属,加强指挥效率,黄巢又下令,通过旗帜的颜色丶

号衣的款式以及统一样式的腰牌,来表明各军的番号。

这样一来,通过整编八军,王仙芝丶黄巢二人,极大地削弱了那些大票帅对自己本部兵马的绝对控制权,将指挥权牢牢地收归到了中军。

其次,便是统一号令,严明军法。

他规定,全军上下,只认王仙芝的都统大纛与他本人的将令。凡战时,闻鼓而进,闻金而退,有敢擅自行动丶临阵脱逃者,立斩不赦!

然后将唐军的军法做了一遍删减,便作为了草军自己的军法。

当然黄巢也有自己的发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草军丢了领将后,其所在的部队将全部被驱赶离开草军。

这对草军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和死了差不多。

被从草军大家庭赶走,这些人在已经打烂了的城外,根本活不过三天。

更不用说,草军到底是一种集体军营,集体感是很强的,个人要是被集体抛弃,那种丧失感,自己都会不寒而栗。

最后,也是最狠的一条,便是收缴各营的粮草财物,统一由中军大营新设立的「粮料院」进行登记和分配。

这三道法令一出,整个草军大营,怨声载道。

那些习惯了各自为政丶拥兵自重的票帅们,感觉自己就像被拔了牙的老虎,浑身难受。

尤其是最后一条,收缴粮草财物,更是动了他们的命根子。

不少人私下里串联,想要联合起来,向王仙芝哭诉,逼他收回成命。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行动,黄巢的屠刀,便已经高高举起了。

第一个被开刀的,便是一个在军中颇有实力,但素来桀骜不驯的老牌票帅。

此人自恃劳苦功高,公然抗命,不仅拒绝上缴自己营中的粮草,还在酒后扬言,要带本部兵马离开鄂州,「另立山头」。

黄巢二话不说,当夜便亲率自己的牙军,包围了他的大帐。

在经过一番短暂而血腥的冲突之后,那名票帅和他手下几十个核心亲信的头颅,便被高高地挂在了鄂州城的城门之上。

这血淋淋的人头,如同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所有人的反抗之心。

他们终于明白了,这一次,王仙芝和黄巢,是来真的了。

而一旦二人合了心思,其馀票帅,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馀地。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整个草军大营,都笼罩在一种高压而肃杀的气氛之中。

黄巢就这样以铁血手腕,迅速地推行着他的整军计划。

虽然暗地里依旧是暗流涌动,怨言不断,但至少在表面上,这支庞大的起义军,第一次被拧成了一股绳,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纪律性。

此外,军师尚君长也开始花费巨大的精力,来整顿鄂州城内的秩序。

在将鄂州确定为根基之地后,草军自然要将这座城池,从一个单纯的劫掠对象,转变为一个可以长期经营的后方基地。

尚君长的政策,实际上就是在黄巢入城后所下达的政策之上,进行了细化和深化。

黄巢入城后,就下了「止杀令」,不许各军枉杀百姓。

但当时他没有来得及划分各部队的驻防片区,也没有安顿好数万草军的住处。所以,纵然有严令在前,但各种侵占民宅丶杀人抢掠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

而尚君长接管城务之后,立刻下令,草军将士皆住在被查抄的豪右大贾之家,严禁侵占一般民居。

同时,为了严防不法棍徒纵火破坏,他又组织居民,以「坊」为单位,建立防火丶灭火的联防队伍,并负责清扫城中的废墟瓦砾。

藉此,他成功地将各坊的人力都组织了起来,有效地防止了城中青壮年漏于草军的掌握之外。

之后,尚君长就开始实践他和王仙芝当初开出的旗号,即「天补均平」。

而要代天补人间之不平,首先就得将鄂州城内所有的物资和粮食,全部收归公有。

他设立了「均平仓」,将抄没来的粮食和财物集中管理,然后规定,城中居民,无论男女老幼,每日可按名册领取油一杯,谷三合。

一开始,尚君长也担心此举会引起巨大的反弹,所以他只是先将城北的贫民区,按照这种方式编伍起来,并没有立刻触动城南那些尚未被查抄的富户。

如此,尚君长又将鄂州的贫民丶码头力夫们,编成了两个新的「均平军」。

只是这些人,大多带有游民或市井的习气,纪律涣散,并不被用于正面战事,更多的,还是充当草军的辅兵和苦力。

因为编练整合各路帅帐,又将城内数万贫户收拢进供给系统,草军的粮食压力,陡然变得巨大起来。

此前,草军从泰山一路突围丶转战,队伍中就携带了大批的妇女丶老幼。

虽然在转战中也频频攻城掠地,获得充裕的军资及粮食补给,草军的供给问题才没有出现大的困难。

可现在,草军确定以鄂州作为根基之地,这麽多老营军士丶随军家眷的吃饭问题,便立刻凸显了出来。

鄂州地方狭小,产出有限,完全负担不起如此庞大的军资消耗。

再加上那些随军家属,呆在军营之中,不事生产,不能自给,徒然消耗着本就紧张的粮米。

以上种种,不得不使得刚刚编练完八军的黄巢和王仙芝,再次坐到了一起商议。

他们一致认为,必须立刻派遣几支部队,向外开拓,以战养战。

他们的目标,指向了鄂州以南,富庶的荆南地区。

一方面,可以击破驻扎在那里的朝廷招讨副使曾元裕所部,解除侧翼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便是开疆拓土,获得急需的粮食和人口。

于是,稍作整顿的草军,便在这秋意渐凉的九月中旬,兵分两路,主力南下岳州,偏师西进江陵,正式发起了南下岳丶荆的战事。

一场新的丶更大规模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