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5章 倭寇头,铸京观(2 / 2)

加入书签

这贾环也是个有出息的,可惜今儿伤了腿,不能再上阵厮杀了,未来的成就有限。

再加上贾环是贤贵妃和荣妃的亲弟弟,贾环的婚事,如果自己没猜错的话,陛下是会亲自过问的。

贾环一头连着军中,一头连着后宫,如此关键人物,陛下是绝对不会容许他们勋贵之间,互相联姻,抱成一团的。

可惜,实在可惜。

此间事了,冯唐便命人将贾蔷,薛蟠等人,还有那些贾家的部曲家将们,全部送到柳林镇去养伤。

并派人去杭州,绍兴等地,请来多位名医,为薛蟠,贾芸,和那些身受重伤的部曲家将们医治。

总之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能救活一个是一个。

至于那些四散奔逃的倭寇,面对重重围堵,自然是一个也跑不掉。

除了极个别头目,抓了活口严加拷问之外,其馀倭寇则全部斩下首级,在军寨之外筑成一座京观。

一来,震镊那些残馀倭寇,震那些怀有异心的东南世家。

二来,彰显军功。

而更重要的,则是祭奠贾琏,祭奠在此役阵亡的那些贾家部曲家将们。

审问那些倭寇头目,得来的信息更是让冯唐等人震惊不已。

冯唐先前以为,此役歼灭两千倭寇,无疑是一场大捷,

而贾蔷,薛蟠等人,还有贾家那些部曲家将们,立下如此功劳,陛下肯定会人人封爵,个个厚赏的。

一番审问之后,冯唐这才知道,这些倭寇的头领竟然是犬养平八郎,而且还被一炮给轰死了。

要知道犬养平八郎可不是普通倭寇,他们这一夥倭寇,是七八股倭寇之中,实力最为强横的一支。

十数年以来,他们纵横海上,劫掠东南,可谓无恶不作。

经此一役,灭了最大的倭寇犬养平八郎,而剩下的那些倭寇实力较弱,已然成不了什麽气候,再也翻不起什麽大的浪花了。

也就是说,这一次柳林大捷,便将陛下的平南大计,给提前完成了一半。

若是再激进一点,陛下甚至可以提前组建商队,重开海路,再通西洋,去做那获利极为丰厚的远洋贸易了。

无非是让大乾水师武装护送罢了。

到时候那些倭寇若是胆敢劫掠商船,也省去了寻找他们踪迹的工夫,正好可以围点打援,予以歼灭。

那麽贾蔷,薛蟠等人的功劳,还有贾家那些部曲家将的功劳,便不再是冯唐预想的那样,无疑会大上许多许多。

而其馀军中袍泽,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估摸着肠子都能悔青了。

他们枕戈待旦,不敢有一日懈怠,苦哈哈的训练了好几年,结果最大的功劳,却被薛蟠,贾蔷等人,却被贾家给一股脑包圆了。

想到这里,冯唐摇头苦笑一声,心说贾家当兴,这就是命,半点不由人啊!

而知道了此战详细始末之后,远在三百里之外的中军大帐之内,此时却吵成了一锅粥林如海和史鼎等勋贵,坚持要将那些怀有异心,亦或者是有嫌疑的东南世家尽数屠灭,一劳永逸的解决掉所有问题。

而徐少湖和几名当地官员,则坚持没有确凿的证据,便动辑屠杀,会让东南各地人人自危的。

而他们以怀柔手段,替陛下安抚人心,好不容易才有了点成效,若是轻施杀戮,人心又将背离朝廷,更是后患无穷。

林如海则反唇相讥,说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行非常之事,若还是像以前那样,

非要有了确凿证据才能抄家灭族。

难道你想看到柳林镇一事,再次上演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是无数次吗?

林如海更是说道,柳林镇一事,因为倭寇首领犬养平八郎,和他的心腹都死在了战场,导致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哪几家当地大族与倭寇勾结,谋划着名血洗柳林镇,坏了陛下的平定东南大计。

那些被悄悄屠灭的军寨和民船,虽说根据其中的蛛丝马迹,还是能大致猜出来,到底是哪几家大族参与谋划了此事,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依着你徐少湖的意思,难道这几家大族,也要予以放过吗?

若是连他们都放过,你对得起那些阵亡将土,对得起每日里节衣缩食,为大军筹集钱粮军械的陛下吗?

林如海此言,说得徐少湖哑口无言。

就连原本和徐少湖,站在同一战线的几位当地官员,也纷纷跳反,选择支持林如海,

建议将那些怀有异心的东南世家尽数屠灭。

几近绝望的徐少湖,求助般的望向史。

「大帅,这些东南大族都是我大乾子民,不能轻施杀戮啊!」

史面色铁青,先是看了眼林如海,然后又看了眼徐少湖,摆了摆手说道。

「你们都别争了,此事本帅已经上奏陛下,至于如何处置,静候圣裁吧!」

徐少湖闻言,顿时面色苍白,心里更满是苦涩。

此事若由史做主,他还能为那些东南世家争取一线生机,可若是上达天听,让陛下圣裁?

陛下是个什麽样的人,他徐少湖还不清楚吗?

从即位亲政的那天起,陛下便动辄抄家灭门,动辄夷人三族,年仅十六岁,便在朝野上下有了暴君之恶名。

徐少湖长叹一声,心说那些底子不甚乾净,一早便被史和林如海怀疑,但碍于大局没有下手的东南世家,这次是真的死定了。

就连他徐少湖,也无法为其转圜,无法护其周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