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法国的冬天与美食家(1 / 2)
第140章 法国的冬天与美食家
1844年12月21日,浪漫的巴黎已经迎来了一个比去年还要寒冷的冬天,霜冻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为巴黎带来了诸多奇妙的景观,就在城中的植物园当中,杜乐丽花园的喷泉凝固成了冰雕,有众多的中产市民纷纷携带铜制暖炉来欣赏这「冰树奇观」。
在更核心的一部分区域,奥斯曼男爵的宅邸已经引入英国专利的「水晶宫式」温室,
室内恒温18℃,培育巴西凤梨与印度兰花,奥斯曼男爵和他的客人们在早晨的时候将在这里用餐。
而更奇特的一副景观则发生在圣但尼郊区,似乎是烟尘与煤灰随积雪一同飘落的缘故,此地的积雪呈现灰黑色,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用笔尖记录下了这副场景:
「撒旦的骨灰覆盖了圣母院的尖顶,乞写在煤渣雪里翻找昨日面包。」
与此同时,由于这样的天气,塞纳河部分河段结冰,驳船的停运导致煤炭短缺,贫民区的取暖费一下子暴涨了百分之三十。不久之后,面包的价格也即将因为这个原因暴涨至每公斤七十生丁,这占到了工人日薪的百分之三十五。
于是很快,一群不安分的暴民高呼着「冻死或战死」冲向了圣雅克街开始抢粮,上面的人迫于无奈,不得不命令宪兵队用包铜警棍镇压,一个不小心就导致12人死亡。
而此时此刻,滞留在巴黎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写道:「圣马尔赛区的工人棚屋比狗窝更寒陋,母亲们拆掉门木烧火,寒风直接灌进婴儿的强裸。」
但即便是这样的天气,由工人和手工业者建立的组织正义者同盟,仍然在背风桥洞秘密集会,在他们手中的传单《冬日宣言》当中,有这麽一行文字:
「当银行家用我们的冻骨剔牙时,春天必须用火铸造!」
这可让巴黎的警察犯了难,在他们的档案中显示,12月激进集会次数较秋季激增了百分之二百。
这便是巴黎,一个如同浪漫主义一样,崇高且荒诞的地方。
而在这样的天气,风流成性的大仲马或许本应是跟自己的某位情妇依偎在在一起,但他确实因为某件事情要出门一趟,既然出了门,那他自然也不介意在这个报刊发行的日子,顺便路过一下某些地方,然后欣赏自己的成功。
在这样的一段路上,他也难免会碰到巴黎一到冬天就会多起来的流浪者,面对这些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格外慷慨大方的大仲马也并不吝惜自己的钱财,一把把的钱就这样施舍了出去,直至口袋空空。
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麽为难的事,就像他自己常说的那样:「谁向我要钱我都不拒绝,除了我的债主以外。」
甚至有一天有人为了筹款替一位执法员送葬,请他捐二十法郎,他乾脆就是大手一挥:「拿四十去!」
但在给钱的同时,他也不忘讲个笑话:「葬他两个吧!」
正因如此,人们都这样看待他:「仲马很有魅力,可是他对什麽事情都不正经。」
当然,对于这些评论,颇具豪侠气质的大仲马并不在意,而他的理想其实就像他最近正在连载一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长篇小说,那就是以基督山的方式慷慨施舍,把几百万家财抛出去,将所有的哀愁都变为欢乐。
正因如此,他面前的写字台上老是放看一只香槟酒杯,里面装满了金路易和埃局,在分发这些钱币的时候他连数都不数。
不过这些都是他在连载长篇小说之后的事情了,连载长篇小说的钱简直超乎他的想像。
而在大把大把撒钱的同时,他在看到巴黎某些地方的景象后也是忍不住自言自语了起来:「瞧瞧这些景象,那群婊子生的贵族们怎麽总能把国家变成这幅样子?我看哪天革命迟早是要再次发生。」
在巴黎,像这种程度的议论确实不会引起什麽关注,毕竟在巴黎比这更加劲爆的发言和事件那可是太多太多了,但是换一个地方可能就不一定了。
一念至此,这位肚子日渐隆起的作家也是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自己的某部作品在俄国那边受到的待遇。
大致来说就是他写了一部名为《一个剑术师的回忆录》的小说,在书中他以十二月党人的起义领袖为原型,描写青年贵族反抗专制统治的故事,在书中他借主人公痛斥尼古拉一世为「用绞刑架巩固王座的暴君。」
在厌恶专制这一点,大仲马向来都是如此。
只是不知道是经过了什麽途径,总之那位尼古拉一世本人在读到译本后震怒,直接下令永久禁止他进入俄国。
「这能吓的住谁?」
大仲马的嘴巴咧了咧,再次在心中嘲笑道:「这类大人物往往都有这麽一个特点,他怎麽做都行,但就是不让人说出来!一说出来他就急得跳脚,有时候他屁股下面的那些人说不定比他还要急,这倒是比这位沙皇本人还要可悲。」
至于接下来还敢不敢写这类小说?
写!我写的就是这样的小说!我说不定还要光明正大的写!
而既然想到这件事了,大仲马也难免就想到了自己最近老听到的一个关于一位俄国作家的传闻,尽管心里面依旧是不屑一顾,但出于看笑话的心态和恰好走到了专业阅读室附近,想到了这点的大仲马乾脆就进去找了找。
只不过这一找,有件事确实让大仲马吃了一惊,那就是那位不知名的俄国作家的作品,竟然一来巴黎就直接刊登在了《两世界评论》上?
简而言之,这是目前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月刊,内容涵盖文学丶政治和哲学等方面。
与此同时,这家刊物其实也更加的精英化和圈子化,就连正宗的巴黎作家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刊登在这上面,都要费很大的功夫,更何况是一个外地的,来自那个野蛮专制的俄国的作家?
事实上这家刊物也确实很难上,即便米哈伊尔的这篇作品质量非常过硬,屠格涅夫依旧费了好大的劲,充分发挥了社交才能才终于说服了这家刊物的那些先生们。
而除了社交以外,屠格涅夫也付出了其它不少东西..:
好在结果是好的。
只不过当屠格涅夫回去以后跟米哈伊尔提起这件事的时候,米哈伊尔先是感谢了他的努力,接着便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为我的事情付出太多了我的朋友,不要再这麽做了。
相信我吧,如果正常渠道下巴黎的那些先生们始终都不肯接受,那麽一定程度上我能向你保证,多年以后,人们会发现法国文学后面的正统在俄国。」
屠格涅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