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同恩格斯的第一次接触与老资历米哈伊尔(1 / 2)
第275章 同恩格斯的第一次接触与老资历米哈伊尔
关于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思想在哪个阶段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简而言之,是从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扬弃开始的。
大约在1840年之前,黑格尔的学说仍被认为是普鲁士的国家哲学,在黑格尔哲学的部分内容当中,黑格尔把国家尊崇为伦理观念的化身,尊崇为绝对合乎理性的东西和绝对的目的的本身,因此他认为国家对个人具有无上的权威,而个人的最高义务则是成为国家的一员。
这种国家学说极其适合普鲁士官僚的口味,因为它使查究「煽动者」这样的罪恶行为也装上了光彩。
然而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雷声响彻了整个欧洲,并且打破了当时笼罩着反动势力统治下的整个欧洲的那种沉寂,在这场革命之后,在比利时丶波兰丶义大利和西班牙都跟着爆发了革命,英国的阶级斗争也尖锐了起来......
而在德国,尽管革命的声音并未造成太大的乱子,但警察的镇压却再也压制不了人们心中的不满,而由于反政府分子还不敢以政党的形式公开地在政治舞台上出现,他们便组织了许多文学和哲学团体,通过艺术和哲学着作来进行他们那还不够大胆的批评。
黑格尔的左派学生即所谓的青年黑格尔派也属于这类反对政府的团体。
之所以说是左派,是因为黑格尔学说中的辩证法让黑格尔的一些学生得出了另一种结论,既然一切都在变化着,既然一切存在的东西迟早都要死亡并且让位给新东西,那麽普鲁士的专制制度丶农奴主的统治和暴虐的警政也一定要消灭,这不是很自然的结论吗?
于是黑格尔的这些左派学生力图从他的哲学中得出激进的政治结论。
换句话说,托古改制,在黑格尔的大旗下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但由于政治在当时的普鲁士是禁区,因此黑格尔左派的批评锋芒主要还是针对普鲁士君主政体的基础之一——宗教。
直到这个时候,普鲁士政府终于回过味来,于是赶忙在1841年将大哲学家谢林召回柏林,让他接替黑格尔去世后留下的哲学教席,而谢林确实试图遏制流行的黑格尔哲学浪潮,但并没有成功。
之所以提这些,自然还是因为马克思丶恩格斯都曾经算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甚至说恩格斯在1841年到达柏林后,还专门搞了个笔名来猛批谢林的反动唯心主义。
不过对于他们而言,只是这样的话并不能令他们满意,只因黑格尔派缺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这样东西或许可以用马克思在1845年春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来进行简单的概括:「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跟同时代的SH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接触之后,便逐渐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并且开始逐渐将他们吸收到的哲学思想同现实相结合,由此便有了后来的那个经典的表述,即: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此时此刻,穿着朴素且裹的相当严实的米哈伊尔在思索上述这些东西的同时,也正运用从英国侦探乔纳森那里学到的一些小技巧,小心的查看着周围的情况。
虽然参加集会什麽的好像并不危险,但米哈伊尔毕竟是第一次干,不自觉的还是有点小紧张。
当然,主要也跟巴枯宁给米哈伊尔提供了一个典型有关。
简而言之,巴枯宁曾经就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而就在几年前,他还写了一篇名为《德国的反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巴枯宁用通俗的语言直接把黑格尔写成了革命的哲学家。
这篇文章直接为巴枯宁赢得了在整个欧洲的进步人士当中的声望,但是很快,天性叛逆的巴枯宁便开始觉得这些抽象的思辨并没有太大的意思,他在了解到法国的共产主义思想后很快便对这些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因他觉得这些法国思想家们的方案似乎更实际丶更具体。
于是很快,在1843年,巴枯宁拿到了别人的介绍信,然后便直接找到了鼓吹用暴力推翻国家丶没收财产并且毫不留情地枪杀共产主义所有敌人的魏特林,这次会面对巴枯宁的人生来说意义重大,直接让他实现了从一个纯理论的哲学家到实践的革命家的转变。
但问题在于,在他们两人会面的这段时间里,魏特林写了一本「反动书」《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他在书中将耶稣描写为第一个造反者和共产主义者,并且还将这本书寄给了印刷所。
而苏黎世当局在听到风声后先是搜查了印刷所,判处了魏特林六个月监禁并将他驱逐出境,接着还让人写了一封报告,在这封报告中,巴枯宁正是魏特林的同谋之一。
瑞士当局虽然没有对巴枯宁采取什麽行动,但嗅觉灵敏的俄国公使馆却是将这件事向彼得堡作了详细的报告,而俄国当局在收到消息后很快便勒令巴枯宁立即回国。
但巴枯宁在得知消息后先是假意顺从,第二天却是撒腿就跑。
于是乎,没过几个月沙皇便亲自签署了一项秘密法令,不仅剥夺了巴枯宁的贵族称号,而且还将其无期限地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只能说社会你尼哥,人狠话不多,以巴枯宁的家世,放在欧洲别的国家顶多训斥丶警告一顿就完了,但你尼古拉一世尼哥是真把这种事当件事办.....
换句话说,巴枯宁现在妥妥一个流亡分子,而且再过两年就真的要被遣送回俄国蹲监狱了。
一个例子就在身边,米哈伊尔觉得还是小心为上。
而在这种情况下,米哈伊尔显然不可能跟巴枯宁一同前来,好在是米哈伊尔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毕竟米哈伊尔之前还在巴黎的时候就跟不少普通民众有着还算不错的关系,他手底下更是有着一批这样的工人,这样多方打听下来,米哈伊尔很快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没过多久,米哈伊尔终于是抵达了自己的目的地,就在一间小咖啡馆的地下室入口处,挤着不少穿着粗布衣的工人丶染着油污的机械学徒,还有一些戴着眼镜的青年学生。门口还站着一个警惕的看守,显然这是一场不太公开的聚会。
如今的法国政府远远称不上有多开明,但巴黎这麽大,想要召开一个比较隐蔽的大会其实并不是很困难。
米哈伊尔就这样怀着一种忐忑和好奇的心情等了一会儿,没过多久,米哈伊尔便随着人群一起走进了这个有些狭窄的会场,空气里有酒味和潮味,桌椅挤在一起。几十个人挤在正中央。
而在最中间的位置,米哈伊尔一眼看去便看到了一位身材魁梧匀称的年轻人。
他有一双格外充满自信且格外乐观的眼睛,气概英武,像一个军人一样,与此同时,他的举止敏捷稳健,说话简洁有力,而只是观察这麽一会儿,似乎立刻就会得到一种印象:这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
进来之后,米哈伊尔就这样盯着这位年轻人看了好一会儿,等到他终于反应过来找了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后,站在最中间的位置上的那个年轻人很快便朝着在场的人微微鞠躬道:「先生们丶朋友们,我名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我来自布鲁塞尔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在自我介绍过后,这位声音富有感染力的青年直接开门见山道:「先生们,在最开始,我想问一下你们认为究竟什麽才是共产主义?是像格龙先生根据蒲鲁东先生的精神那样,宣传组织工人协会,并用工人的资财来建立作坊,这样就能使雇主失去劳动力?
还是关于用工人储金来收买整个法国这一异想天开的计划?
我想我应该谈一谈我们所认为的共产主义者的意图了:1丶维护与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丶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点。
3丶认为要实现这些目的,除进行暴力的民主革命外,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请尽管说出你们的看法吧,我会一一进行答覆...
」9
在这番话过后,随着这位青年慷慨激昂的演讲丶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以及时间的推移,场上的气氛也正变得越来越热烈,许多抱有一定观念的人听着听着便忍不住争论了起来。
而随着这些激烈的争论慢慢进行下去,一些原本模模糊糊的东西似乎也正逐渐清晰了起来......
米哈伊尔并未过多参与,他只是沉默着观察和思考这样的场景,感受着站在中央的位置上的那位青年的激情与热情,也体会着似乎来自不同阶层的人那充满情感的发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