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点无逻辑的胡言乱语(1 / 2)

加入书签

「假如牛丶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丶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丶塑出狮形的神像了。」

………………

当我写下【在人类这个种族于大地上诞生之前,诸神也是人类的模样吗?】,

写下【这位知识女神有了最初的意识和人格,睁开双目,看到了大陆上那些崇拜自己丶念诵她名号的凡人们——那些拥有着山峦般巨大体态,有着双翼和鳞片的「凡人」】,

写下【一些善于思考的精灵孩童们,好奇发问:「为什麽,全知导师艾恩,是我们精灵的模样呢?」】

那一刹那,我确实感觉到了,有那麽短暂一瞬的灵魂震颤。

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我疯狂沉迷于科幻小说,但又说不出,我喜欢的是科幻小说的什么元素。

我能明确感觉到,我喜欢的不是赛博朋克,不是量子力学,不是巨大的机甲和飞船,不是在星际间探索时英雄手中的雷射剑。

我喜欢的那些科幻作品中,撼动我灵魂的是另一种东西,是让人在一瞬间骤然开朗丶头皮发麻丶脊髓通电的醍醐味。

·特德姜的《呼吸》里,以一个依靠气压差和气肺存活的机械种族作为主视角,将【气压差越来越小】作为【熵无限增加】的隐喻;

·在刘慈欣的《山》里,一个居住在星球地下空洞中的外星种族讲述他们的文明发展史,讲述他们的迷信丶对科学的探索历程丶对世界认知的变化,和人类的科学史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最后点出,「也许,整个宇宙本身,也只是一个巨大的空洞而已」,让人背后发麻。

直到现在,我有些明白这种醍醐味是什麽了——

【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去解构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得出一个「违背直觉却又完美符合理性逻辑推演」的结论,从这种理性和感性之间微妙而富有美感的反差中,获取一瞬的震撼快感。】

比如说,或许当外星人最初抵达地球时,发现原始人类拥有10根手指时,便相信,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种族」。

因为,「这样的种族未来只会发展出10进位作为主流计数方法,永远无法像使用12进位的我们那样,抵达数学殿堂之顶,发展出跨越星海的璀璨文明」。

姑且不论这样的结论对还是不对,单纯这种思维方式就蛮有味道的!

事实上,这种味道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幻故事,并不一定要和量子力学丶巨大的机械丶宇宙飞船丶生物变异丶星际航行等高科技元素紧密相关。

它代表的是更接近【科学】本质的一种元素——理性的丶解构的丶基于逻辑的超然视角。

就好像,特德姜的《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和《巴别塔》这些特别的科幻小说,里面不涉及任何高端的科学技术,穿越时空的炼金术士之门和通向天堂的高塔,都近乎魔法。

但其中蕴含的,却是同样的一种思维方式。

包括,奇幻小说,理论上也可以给我提供同样的兴奋点。

比如说,我现在写的伪dnd里,宇宙有「阵营」的概念,宇宙意志会给众生判定善良邪恶丶秩序混乱。

阵营还会真正影响许多魔法的运作,影响地狱深渊天界等位面对来访者的态度,影响凡人死后的转生成祈并者去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