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瀚北都护府(2 / 2)
娲氏:「我,需要自由。」
刘怡:「不可能给你绝对自由。」
娲氏:「那我也不可能为你们做事情。」
…平时开远门外立堠,…
2109年8月9日,秋闱开始了,考试分为三场,考的内容涵盖范围远高于前世的语数丶理化生丶地丶历。
宣冲考的是甲场,不包含外语,而包含外语的是乙丶丙丶丁丶戊丶己丶庚丶辛丶壬丶癸场次。
除了「甲」场之外,其他场次分别对应着波斯语,哥特语,拉丁语,天竺语,印加语等等。这些相关考试内容要简单一些,而现汉需要这样的人才参与寰宇邦交,所以给权贵子弟们放了一马!
在没有人卷的地方,考试是很容易。现汉权贵子弟们对他国语言的「精通」水平,类似于学到二十一世纪中式英语级别,就算是「精通」了。
注:宣冲前世少年阶段。欧美大区的人不鸟中式的英语,甚至街区文化会专门带着黄皮肤蹩脚的英语进行嘲弄,而现汉这儿由于国力强盛,当现汉这边说「中式外邦语言」,外邦的高层会主动来学习理解。
这并不仅仅是「慕强」,而是工业革命后会创造大量概念,这些概念会产生巨量的词汇。
引领工业革命的国家是新词的源头。那些没有工业革命的国家,自己没有对应生产活动,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词源。在被插入大量词源后,就不得不被动接受对方语系。
宣冲前世,在百年屈辱阶段,作为被动接受世界工业进步的国家,当时翻译家们可是绞尽脑汁,用本土字制造出音调与舶来词相近,意思又大差不差的新词,其中有非常优秀的词汇,例如「坦克」,意思为坦而克之,而在字的形象上,「坦」又表现出了履带前进后方扬起尘土的景象;「克」则是显现出正面炮塔转动。这是象形文字的优势。
但现在,现汉引领全球制造,涌现出大量新词汇;向外冲击时,全球范围的音译文字普遍都遭遇强劲冲击。很多意义不明的音译变成了这些外邦区域的新词。这些由汉语产生的词汇甚至把欧罗巴的音标词汇组合规则破坏了,导致欧罗巴人理解一些词汇时出现观念性困难。(类似于葡萄和葡萄乾这两个英文就没有观念性,现在欧罗巴工业用品充斥大量类似词汇。)
回过头来,宣冲发现这些乙丶丙丶丁丶戊丶己丶庚丶辛丶壬丶癸场的科考,基本上难度就和前世统考的一样,搞懂了that,this,is这类主谓宾词汇后,就能成功,故这可以速成!
现汉内那些外事(大使馆),还有那些产业分布在海外的大型商号的干事(经理人)的家中学子,是「非甲科考」的主要参与者。
这些童生们在考前是直接去了海外进行了语言培训,故,不单单能在「外邦语言」上拿高分,连带着其他科目内容的难度也下降了一大截。
这类出海学习,被现汉的寒门子弟们一直是诟病。对「非甲科考」充满鄙夷。
…在现汉,海归可不是什麽褒义词…
三场考试考完后,宣冲已经大致知道成绩,除了策论要扣分,其馀都是有数。策论是要用毛笔在卷纸上作答论证,极为讲究卷面,而字风不是一日可以成就。
随着放榜日子抵达后,如宣冲所料,自己果然也就是一个秀才。
天子在放榜前后,也询问了刘浩行的考试情况,在得知成绩后,顿了顿后说道:「没有过线?」
学究道:「距离举人还差十分,就差在了文章笔力上。」
天子拿到宣冲的卷面后,看了看这篇策论,策论内容是「论证工业区多元分布的利弊」,阐述了工业区分布会在初期产生损耗,但是随着基础建设的进步,到达一定时间点后,利大于弊。
文章整体论述还算通畅,但是举证数量过少。只有一些计算举例。
这里例子过少,也是因为这百年工业革命过程中,所有商家关于成本的最优计算,都是抢占沿海,江河水运干区。也没给宣冲这套说辞验证的机会,而宣冲也是抄前世的经济思维。而前世那是明清开始海权衰落,到了工业时代开启时,长期被封在内陆,才对内陆下苦工,现汉这里完全没必要啊。
策论就是这样,例子过少,得分点就越少。
如果既没有例子,又缺乏计算和逻辑理论,那就是零分了。——这可不是前世语文,写个开头和结尾,然后胡诌八百个字就保底拿到三十五。
嗯,那种语文考试,导致了一大批知心姐姐们学成出师后,在成年后煽情小作文神功大成,而纯粹的「即使我xxxx,难道你就真的xxxxx」这样的句式,就是标准的没有例子丶没有逻辑丶没有利害计算的零分策论。
天子将这篇文章读了两遍。在读第二遍时,看出了宣冲文章中有另一重意思,那就是未来存在「不可测的战争」,如果不能在工业布局上,早做打算,成本会相当的高。
关于西疆的战事,现汉批改策论卷子的人现在消息有限,江南两岸的大楼上依旧是灯火通明,游船破浪,而西北大漠已经派过去五个师鏖战,具体到了什麽情况?九州内坐在广厦里的书生们是不知晓的。
书生们不知晓,但天子和朝中内阁则是知晓。宣冲虽然已经从西漠退下来一年,但是经过前年的一战,也是知晓西北用兵的难点。——其中一些论据涉及到军机,不能明说,点到为止。
要考虑到这一点,宣冲这些文章论据其实是很明确的。
…金笔一提…
天子缓缓道:重审一下分数,加个十分吧。——天子不仅仅是卖宣冲人情,更是找到了让现任政府中卖宣冲人情的机会,朝堂和宣冲一直是没法衔接。
司马那边就别提了,但司徒,司空那边,天子预备着让这两个部门和宣冲对接。
由于宣冲「品行高洁」,也就是酒色财气方面打不通宣冲门路。并且宣冲还没有什麽琴棋书画的雅号。
所以天子就不得不用动用皇家票行投资这样极高的成本,来拉拢宣冲。
例如,皇家控股的金融机构愿意投资东图现在的工业计划。
关于老家发展这个方面,宣冲就甘愿「受制」朝廷的王道之治。
三公这边也都清楚,重返燕都的宣冲,现在守的滴水不漏,霸道是拿不下来。
「霸道」是制,制是需要弱点。而由于宣冲小心谨慎「社恐」,终于在这场来京一年的「谈判对峙」中,给自己拿到了最好价码。
老学究这时候反对道:「陛下不可。科举圭臬,若是随意篡改,蛮夷也!」——虽然宣冲是他的学生,他教出来的学生考的越好,他自然越得意,但他不愿意违背道德改分数。这位老学究是觉得宣冲来日再考,肯定能过。毕竟现在才十九岁,有大把机会,要是就这麽扶持过了,万一懈怠了,那就考不上进士了。
「科举」是现汉的立国之本,而这样的考试法子,自然也传到了世界各地。但传着传着都失去了味。
欧罗巴诸族,现在也有「科举」,但建立的相关大学依旧都是贵族子弟占据大部分。这些大学中今年来爆发出大量无才无德事件,例如酒会乱性,亦或是助兴「药散」滥用。
在天竺七邦内,更是每年堂而皇之的提前售卖考卷。
这些事情让现汉的大儒们痛心疾首,好好的科举搞成这个样子,找原因嘛?学究们:这帮人是蛮夷!
天子很显然是知晓学究的反对,遂说道:「我是害怕埋没了人才,这篇文章是写给内阁的,其中一些涉及到一部分军机。这些军机给先生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禁足一年。」
老学究:「老朽累了,休息一年也好,若是真埋没了好文章,老朽愿意自罚。」
天子:「要设置瀚北都护府.」
…宫墙之外,生员的住宿处…
第二天,宣冲正在平复情绪,准备坦然接受考试后的一切结果时,门口突然传来声音:「刘相公,你中了。」
宣冲:「嗯,我中了一等秀才,昨天就看到了。」
然而来者:「您中举了。」
宣冲:「别来糊弄我,我分数还差十分呢。「
来客:」哎,昨天策论重审了。礼部根据考生的地域不同,对其策论内容进行重新审核,您的分数高了十分。「
宣冲微微一愣,连忙呲溜一下窜出去,两个甲子的功力让宣冲几乎如弓弩弹射一样;但到了门口,便收拢步伐,稳重迈步朝着发榜的书院点走去。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