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後记(小说设定与作者的话)(2 / 2)

加入书签

下笔的时候,其实小说初步的大纲已经拟好了,这是个由欲望驱动的故事,欲望不止包含强烈的性欲,苏晓瑜的成长欲以及爱欲丶邓宇轩的占有欲丶Peter想被林婉月关爱的欲望,林婉月那必须胜利的欲望丶逃避的欲望,驱动着每个人,欲望的短暂满足或替代满足很愉悦,但欲望总有无法被满足的时候,於是欲求不满,立刻带来痛苦的惩罚。

如何在欲望满足与不满足的痛苦循环中逃脱,我认为是那份真实面对自己,面对遗憾的「诚实」,就像在小说罪与罚里,主人翁是透过信仰获得解脱一样。邓宇轩,最後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坦承了一切,所以他获得了救赎;苏晓瑜,她诚实的坦承自己对於Peter的爱,诚实的面对那爱之不得的困境,然後竭尽全力的选择心中不可撼动的纯真与价值观,她也成功地走了出去。

但Peter没有,他没有对林婉月坦承,他没有对苏晓瑜坦承,他没有去面对自己诚实的选择,林婉月也没有,面对危机,她即便已立於不败之地,仍然选择用无懈可击的表演掩饰着,而不是真诚的面对自己,作出选择,她最後对Peter也没有坦承,於是,两个人就像数之不尽的聪明人一样,兢兢业业丶闪闪躲躲的害怕行为与思想的後果,只想保住自己拥有的一切,所以他们被永远的留在了「惩罚」里面(没错,最後一章惩罚,只有他们两个人是故意的),逃不出欲与罚的循环。

六丶後面想不到了,喂了AI,请它帮我想几个:

Q:结局那封邮件,真的是「系统出包」的意外吗?还是你认为,那是邓宇轩复仇计画中,最後一个丶也是最恶毒的“定时炸弹”?

A:我不知道,但林婉月总有一天还是可能会知道的,是谁让她知道,我觉得不重要,但我希望她面对Peter的背叛,能够诚实的想清楚,她到底爱不爱这个男人?

Q:Peter最後帮苏晓瑜介绍工作,这份“补偿”,你认为更多是出於愧疚,还是一种“我的东西即便不要了,也要亲手为它安排好归宿”的丶最後的占有欲?

A:我觉得是欣赏,他还是很赞赏苏晓瑜的专业能力,他不是会被私事干扰公事的人,当然可能也留一点以後还能见面的私心就是了,哈哈。

Q:在你看来,沈倩(Ivy)这个角色,她对Josh的感情,究竟是纯粹的爱,还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般的丶对权力的病态依恋?

A:我觉得原因不重要,人的多面性或心理真正在想什麽,是不会清楚,也很难正确定义的,但重点是自己的观察,Peter将之定义为对於权力或金钱的贪欲,但苏晓瑜愿意相信她是有理由的,甚至想保护那片她求而不得的美好光景,所以沈倩只是反映观察者的心思,究竟是总往坏处去想,还是总能看到人美好的一面。

Q:Peter在第四十四章的3P派对後,选择了回家。如果那一晚,林婉月没有传来那条温情的简讯,他会留下吗?你认为他内心天平,真正动摇的瞬间是什麽?

A:林婉月的表演,印象太深刻,让他动摇了,他的情绪很多,带着原始保护女人与家庭的欲望,却尴尬的卡了个不能明说的愤怒,以及对於苏晓瑜的歉意与难舍,所以他贪心的全部想要,只想着之後还是会补偿苏晓瑜,所以先回去找林婉月。

Q:林婉月在与邓宇轩的关系中,真的爱过他吗?还是从头到尾,她只是在享受那份被崇拜丶无需竞争的轻松感,将他视为一个完美的“情感慰藉品”?

A:我相信她後面是有爱的,对我来说,相较於Peter,邓宇轩那份勇敢的真诚,才比较适合她,但她真的在想什麽,谁知道呢?也许她自己也被她那完美的面具,给骗的团团转吧。

Q:苏晓瑜的最终“觉醒”,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幻灭”?你认为,如果Peter最後对她说了“我爱妳”,她还会选择离开吗?

A:我认为是爱,只是这份爱,她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所以才会连结到外婆的场景,同样是等待所爱之人醒来的奇迹,却同样知道尽头只有失望,那自然不是幻灭,而是为爱勇敢的放手,让彼此都能更好的过下去。我认为如果Peter没有改变计画,即便说出我爱你,她还是会离开的。

Q:这本小说,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你想传达给读者的核心思想,那会是什麽?

A:诚实去说,勇敢去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