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九十章 贱商(1 / 2)

加入书签

第290章 贱商

红光升起,刀剑落地。

密集的铁蹄踏在街石上发出爆响。

大街两边挂着的灯笼被疾驰的马飞一般抛在身后,飞奔的铁蹄踏闪过的街石上迸溅出一溜火花。

名动天下的尚商坊,被包围了起来。

关中人常说秦汉同源,汉廷所建的长安都城,大格局上法了咸阳古制,只不过规模大了许多,小布局略有变通而已。

整个长安分为两个区域,「城」和「郭」。

「城」是皇帝宫殿与官府集中的区域,四面有城墙,民间称为小城或王城。

「城」外的街市区域称为「郭」,是国人丶商贾丶作坊集中的区域。

春秋战国之世以来,「郭」的区域远远大于「城」,所以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说法。

至于大多少,则无定制,要取决于都市的建造目标与可能进入的人口。

秦廷一统天下,使得咸阳的城丶郭建造规模,超过了与之争霸的魏都大梁丶

齐都临淄,甚至超过了八百年周廷的洛阳,成为天下第一大都城。

大汉立国,作为国都的长安,自然而然取代了咸阳的地位,也超过了从前所有都城的规模。

举凡国都,堂皇气势在于「城」,殷实富贵在于「郭」,真正能够对天下商旅与民众生出吸引力的,还在「郭」区。

工匠丶百业丶商贾丶店铺丶财货丶器物以及国人文明,大多都在「郭」里体现出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郭」中商市的繁荣程度。

商旅通则物流通,物流通则财货不乏,物流畅通则物料丰富,物料丰富而国库钱税充盈。

春秋战国五百多载,商人商业就像无孔不入的涓涓溪流,非但渗透瓦解了古老的礼治根基,而且融通了天下财货,给官府丶庶民带来了许多好处。

商旅与工匠自由融合,商贾不再仅仅是贩卖成物的车马商旅,直接成为了制造各种器物的作坊主,如此一来,不但获得更多财富,还大大增加了影响力,形成品牌。

秦风古朴,民众素来淡漠商人,但在煌煌大势下,也不得不对山东六国大开商门,降低税率,以此来吸引六国商旅财货大量西来,为变法图强提供物质基础。

直到大秦一统,咸阳都城彻底落成,「郭」区的一半,都是商贾区,命名为尚商坊—一崇尚商人若贤士一般。

周廷时期那点儿可怜的官商官市早已经被生机勃勃的私商取代。

范鑫丶子贡丶白圭丶猗顿丶吕不韦————商人势力大增,一举让华夏商业成为与农耕并存的两大经济支柱。

巨商大贾,不仅在经济上叱咤风云,也在政治上呼风唤雨。

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

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甚至,在秦末战乱丶楚汉相争,社会经济凋零,粮食极度短缺之时,商贾趁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导致「石米万钱,马匹百金「,为之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是以,高皇帝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第一时间便颁布了「重农抑商」的国策,通过「贱商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丶「重租税以困辱之「,并禁止商人及其子孙为官。

同时,禁止商人「名田「,保护农户,避免土地兼并,防止农民流离失所引发社稷动荡。

在律法层面上,认定农业是「本业「,商业为「末业「,引导民心丶民力回归土地。

通过限制商贾经济与社会地位,确保农业优先,力求实现「民有常产,国有所本「。

然而,金钱的力量,远远超过了高皇帝的想像,「商愈贵,民益轻」,商人逐渐登堂入室。

甚而,博得真龙之喜,以商人之身堂而皇之进入天子堂,在陛下执政时期,东郭咸阳丶孔仅,公然以商人之身出任中央属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