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万事开头难,先迈出第一步(1 / 2)
第292章 万事开头难,先迈出第一步
这些企业主们仿佛跟炸开了锅,刚刚还对劳动型人形机器人展现出的无限憧憬与震撼,此刻被这突如其来的「正策预防针」打个措手不及。
梁伟明早就预料到这些企业主丶工厂老板会有此反应。
他面色沉稳,双手虚压,示意大家安静。
众人也纷纷停止了碎碎念,目光一致的看向梁伟明。
「各位请稍安勿躁,我理解大家的震惊和不解。这项正策并非临时起意,这是市里,乃至更高层面,经过深思熟虑,为了应对生产力巨变带来的社会冲击,所必须采取的引导和缓冲措施。」
「新的生产力变革在即,必然重塑旧有的分配体系。」梁伟明环视众人,语气逐渐严肃:「想想看,如果这样的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它取代的不是一个两个岗位,而是成千上万的流水线工人丶餐厅服务员丶仓储管理员————」
「这些岗位背后的工人,他们的收入丶他们的消费能力丶他们背后家庭的稳定,将何去何从?」
「如果大量人口因机器人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导致社会购买力急剧萎缩,请问,各位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又要卖给谁?企业最终的利润,又从何而来?」
梁伟明的这番话是字字珠玑,一语深切要害,无法反驳,让在场的这些激动的企业主稍微冷静了些,但脸上的困惑依然浓重。
这时,梁伟明的目光瞅了眼陆安。
后者用眼神示意你再说两句,我等等再发言。
双方显然在一周前的面谈已经对好了口径,接下来应该是陆安接过话茬。
梁伟明不解,但也迅速临机应变,继续跟这些企业主们讲话。
陆安这会儿正低着头操作着手里的智慧型手机,他在询问灵曦根据在场的几家企业情况,准备一份对照数据。
过了一阵子,灵曦把对照数据提供出来,陆安阅览了一遍后,心中有数了。
把手机放回兜里,关注会上的情况。
随着梁伟明的讲话告一段落,陆安很好的接过了话头,环视众人说道:「梁书记的话,是从宏观和社会稳定的角度给作为企业家的我们提了个醒。」
「我想从各位最关心的企业微观经营层面和绝对利润的角度,给大家伙算几笔帐。」陆安的声音清晰而有力,随后偏头凑瞅了眼与会的张总丶李董。
「那就以张总的电子加工厂和李董的连锁餐饮店为例,用具体的数字来对比「」
与会的众人,纷纷看向了陆安。
「假设张总的工厂,一个标准流水线岗位,目前雇佣一名技术工人,月薪+奖金+餐补等约8000块钱,企业承担社保公积金按比例估算就定4000块钱好了。」
「那麽月度人力总成本是12000块钱每人每月,年度人力总成本就是12000×1
2等于14.4万元。」
「现在,我们替换为机器人再算一算。」
「采购成本15万块钱,根据正策要求的机器人社保丶专项附加税等因子,我们同样按照12000元元计算,但这笔钱,80%即9600元作为机器人专项附加税上缴,用于社会再分配和转型支持。」
「剩馀20%即2400元,作为机器人的维护丶能耗丶折旧预留资金,留在企业帐户。」
众人跟着陆安的话盘算着,换句话说,企业每月为机器人实际支出「类薪酬」现金部分,可以视为2400元,因为9600元是税费性质,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机器人无需宿舍丶无需管理精力丶无需应对劳资纠纷,几乎杜绝因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废品和物料损耗。
陆安再次看向张总:「张总,你觉得,单看月度现金支出,12000元对2400元,哪个成本更高?」
「这个当然是12000元高——」张总下意识地回答,但他马上反驳,「不对,我还有15万的采购成本啊!」
「没错,有初始投资。」陆安点点头,「那我们算一下投资回收期。每月节省的直接现金成本是12000减去2400机器人预留,等于9600元每个月。」
「回收15万采购成本所需时间是15万除以9600约等于15.6个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陆安顿了顿,然后强调道:「这意味着,仅仅一年半之后,你在这个岗位上每个月的直接现金成本就从12000元永久性地降低,后面就是纯粹的利润贡献,而且,这台机器的设计使用寿命是20年左右。」
其他与会的企业主开始响起窃窃私语,显然,这个简单的算术开始触动他们了。
「这部分纯粹的利润,你难道要全吃了吗?」
陆安环视众人如是说道:「那我就要复述梁书记先前讲的话了,大量人口因机器人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导致社会购买力急剧萎缩,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卖给谁?企业最终的利润又从何而来?产能过剩到最后不都得反噬企业?如何促进良性循环?」
这话在场的企业主们确实无言反驳,新的生产力巨变了,分配模式不跟着变,哪有这样的好事?也不可能维持得住,形势和大势都会倒逼你去跟着匹配新的生产力。
陆安接着说道:「这只是第一层面,更重要的是效率和质量。」
「工人每天需要休息,也有节假日等等,但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连续工作,只需要短暂的维护和换电池的时间,我们保守估计,机器人的有效工作时间是工人的2.5倍。」
「机器人无疲劳丶无情绪波动丶动作精度高。诸位方才也看到了装配演示,这将直接带来废品率的大幅下降,和产品一致性的显着提升,减少售后成本,提升品牌口碑。」
「还有管理成本,管理1000个工人和管理1000个机器人,所需的管理层级丶
精力丶处理纠纷的成本,天差地别。」
说到这里的陆安再次扭头看向张总:「假设你一个工人月产能1000件合格品,单位人工成本是12元。使用机器人后,同等单位时间产出至少2500件,且废品率减半,有效产出更高。」
「分摊后的单位人工」成本会降到多少呢?可能低于3元,这意味着你的单个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在市场定价上就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张总沉默不语,但眼神深处开始发光,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划拉着,显然也在盘算着。
与此同时,陆安转头看向做连锁餐厅的李董,「李董,对于你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价值。」
李董好奇道:「此话怎讲?」
陆安淡定道:「餐厅生意有淡旺季,有午市晚市高峰,雇佣固定员工,淡季时人力闲置是成本浪费,高峰时人手不足则损失客源和口碑,机器人可以随时增减上岗数量,或者通过租赁模式按需使用。」
「未来一定会出现机器人派遣中介机构的,通过租赁模式,按时计费什麽的,你还可以轻资产运营。周末多雇佣一些机器人,平时少几个,这种灵活性是无价的,它让你的企业成本结构变得极其健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