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0 章 · 收信(1 / 2)

加入书签

第120章·收信

在钱庄头的默认下,林蕴划了两亩地的棉田,然后带领着棉田的管事和佃农一起把叶心掐了:“摘除顶端的一叶一心就好。”

林蕴见钱庄头掐叶心的时候,面上还带着心疼,他冲林蕴小声嘀咕:“司丞,这棉株长得多好啊,掐了真不会坏事吗?”

林蕴摇摇头:“庄头再信我一回。”

林蕴这几日在几个农庄管事和大批佃农面前,都对钱庄头尊敬有加,因为她已经发现,大周的南北方隐藏的矛盾非常大。

她是皇城来的官不假,但林蕴只言片语的讨论,关于她代称都是“那个北方来的”。

大周之前的都城并不在京师,而是在南方的南都,政治中心北移,早就吵过几十年。即使百年后的今日,也没有太多改善,南北方矛盾越来越深,只是隐而不发。

每届考试科举都是南北榜,南方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北方,卷子分开批,录取人数差不太多。不论是古今中外,这种大规模考试的“不公平”会让整个地区从上至下的争论不休。

再加上北方虽然是政治中心,但经济中心还是在江南一带,江南耕地不足十分之一,却贡献了三成多的税粮,这种不平衡导致北方缺粮严重依赖漕运,每年从南方运粮,漕运沿途征发民夫,这负担最后又加到了南方的头上,江南民众可谓是哀声哉道。

了解这些之后,林蕴也不意外钱庄头第一次见她频频提及北方人不会种地,因为在他们眼中,林蕴也是一个占他们便宜的“北人”。

她这次在江浙能待的时间有限,纵使她是大周目前品级最高的农官,但江南百姓对她的质疑多过信任,再加上“北人”的身份,林蕴要想在南方吃得开,获得在皇城民众间的那种声望,真是难上加难。

但所幸林蕴不是要在大周全境当“神农”,而是想让百姓们的地越种越好,正如她之前所想的,她不必强求让江南人都信服她,她找一个让江南人信服的人,然后让这个人与她站在一处,这就省时省力很多。

对于看好的江南农业的技法推广人,林蕴不吝于放低身段,帮他建立威望。她又不会在江南久待,失掉一点面子是小事,让有才能的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多干活快,不消多时这片棉田的棉株都去完了顶,有两个佃农一道回去休息,路上吕进宝同旁边的佃农道:“彭义你看,我就说我们庄头是一等一的种地好把式,这北方来的官一开始还颐指气使的,如今都和咱们庄头有商有量的。”

彭义连连点头:“北方人能有多懂种地,不过这个官倒是不错的,和大部分北人都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吕进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棉田里,没在林蕴手底下干过活。

“她叫我们去开沟还发赏钱,下雨了给我们送伞,怕我们不好赶回去,给当地农户留了钱,让我们留宿,第二日天晴了再回来。这田种得怎么样暂时还看不出来,但做人方面不差,甚至说得上很好了。”

是谁寄来的了。

信封上熟悉的龙飞凤舞的【林二小姐亲启】,谢钧才走四五日,起码有一天在路上,而且信送过来也需要一两日,就这么快来报平安了吗?

林蕴其实知道这三封信中大概有一封是来自谢钧的,因为他前几日离开之前,辞别时特地与她说:“江浙一带官场水深,查案一事难免暗潮涌动。”

说到这里,他的声线低了些,微微垂着眸,睫毛投下一道浅浅的阴影,仿佛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孤寂。

“我在江浙,除了林二小姐你,再无亲朋旧故。”他顿了顿,抿了抿唇角,“不知可否让我定期写信与你报平安?若是有事,那信就断了,我的安危也不至于无人知晓。”

那一瞬,林蕴心口微紧,下意识直接应承下来:“自然可以,谢大人当然可以写信与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