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9章 先军政策(2 / 2)

加入书签

「子安的担忧,正是关键所在。」

秦远肯定道:「所以,我们下乡的队伍,必须明确两条:第一,确保地主不得将税赋层层摊派给佃户,第二,必须为佃户的地租设置上限,严禁过度盘剥。」

「在保证这两点的前提下,我们要立刻制定一个《减租减息条例》,公之于众。」

秦远与在座众人推心置腹:「我军眼下最大依仗,是军队。」

「所以,要给予军队各种优先。」

「不光是在军队内待遇的优先,粮食补给的优先。」

「对于从军的家属,也要给予优待。」

秦远看向张遂谋:「元宰,你们参谋部,制定出一个章程出来。」

「负责草拟一份《光复军安民告示》。内容主要包括:一丶宣布废除清廷部分苛捐杂税;二丶承诺减轻田赋,具体额度待核查田亩后定,但总体原则是低于清廷税额;三丶鼓励商户开业,给予一定时期的税收优惠;四丶整饬军纪,严禁扰民,违令者严惩不贷!」

张遂谋写着毛笔字,快速记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秦远看向他顿了顿道:「我们要建立与地方的紧密联系,兵员是根本。」

「但徵兵不能滥竽充数,要优先从农村招募身家清白的良家子。」

「给予每个村镇,一些名额。」

「凡是通过体检考核的兵员,其家庭可以享受『军属优待』,不光可以减免两成的税收,而且可以从光复军政府申请低息贷款,以应急灾荒,避免卖田卖儿卖女这类惨剧的发生。」

现下阶段,光复军没有足够的钱粮发放抚恤,所以只能以减免部分税收和摊派,来作为军属优待。

光复军,现在要实行的就是先军政策。

一切以军队为先。

张遂谋自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他听罢,放下笔,由衷叹道:「统帅,此策真乃仁政!必能深得民心!」

秦远转而看向石镇常:「镇常,你们后勤部需特制『光荣之家』木牌,发放给每一位入伍将士的家庭,以此为凭,享受优待。」

「是。」石镇常立刻点头。

「同时,你部立刻组织人手,彻底清查建宁府库藏,点验接收的所有官仓丶府库钱粮。」

「并派出得力干员,分赴各县,初步调查田亩丶人口丶商户情况

「我要在最短时间内,对我治下资源丶民情有个大致掌握。」

「遵命!」石镇常顿时感觉到肩上责任重大。

「陈亨荣丶林彩新!」

「末将在!」两位军长起身。

「你二人所部,当前任务不仅是驻防,更要协助地方维持秩序,清剿小股土匪溃兵,保护今年下半年的秋收工作。同时,在驻防地,按照新定的卫生条令,整治营区及周边环境,示范于民。」

「得令!」

秦远很清楚,建立有效的税收体系绝非一蹴而就。

在站稳脚跟初期,过度盘剥只会逼反百姓。

他的策略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先争取民心,恢复生产,同时严厉打击投机倒把丶囤积居奇的奸商,确保军需民用。

对于工商业,则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甚至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兴办一些急需的军工作坊丶被服厂等,逐步建立自己的经济循环。

他将建立根据地的过程,视同一场精密的系统工程。

医疗卫生保障战斗力,军事改革提升战斗力,而稳固的财税和民生,则是维持这一切的根基。

每一步都必须走得稳妥而坚定。

站在统帅府的地图前,秦远的目光越过建宁府,投向了更广阔的福建乃至大海的方向。

他知道,清廷的围剿很快就会到来,留给他梳理内政丶夯实基础的时间不会太多。

他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将建宁府乃至整个福建,打造成一个进可攻丶退可守,能够支撑他实现更宏大战略目标的坚实堡垒。

待众将领领命而去,大堂内稍显空旷。

秦远转过身,目光落在一直静立在一旁,未曾多言的一位中年文士身上。

此人面容清癯,三缕长须,虽身着半旧儒衫,却自有一股不卑不亢的气度。

他名叫曾锦谦,是近日才来投效的一名举人。

「曾先生,」

秦远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审视,「我听闻你是举人功名出身,学富五车。如今时局动荡,为何会选择投效于我石达开麾下?须知,在清廷眼中,我可是大逆不道的『石贼』。」

曾锦谦闻言,不卑不亢地拱手一礼,淡然一笑:「统帅明鉴。锦谦虽一介书生,亦知天下大势。」

「清廷腐朽,民不聊生,非有大气运丶大魄力者不能拯之。」

「统帅能于天京变乱中全身而退,更于旬月之间由浙入闽,连克州府,整顿军务,安抚百姓,所行所言,皆显雄主之姿。」

「锦谦认为,统帅乃可得天下之人。」

「今日得闻统帅安民理财之宏论,更觉庆幸,未投错明主。」

秦远听着这番不无恭维却又切中要害的回答,心中明了。

乱世之中,有识之士都在寻找出路,曾国藩幕府聚集了大量人才,自己这边,张遂谋是,眼前这位曾锦谦亦然。

只是,一个举人功名的士子主动投效「反贼」,其心性丶动机,仍需观察。

忠诚,光靠说是没用的,需要在事上磨,在实践中考验。

他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既能发挥其才干,又能试探其立场与能力的任务。

「曾先生,」秦远话锋一转,问道,「你会办报纸吗?」

「报纸?」曾锦谦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统帅说的,可是类似《京报》之物?」

京报也就是邸报,在唐时便已有之。

后在明清之际,改称为京报。

「不错,正是类似《京报》的物件。」

秦远点点头,但眸光一转,淡淡道:「不过,我要办的报纸,与《京报》大不相同。」

「《京报》乃朝廷官报,只在官吏士绅中流传,内容无非是宫门抄丶谕旨丶奏摺,是给上面人看的。」

「而我欲办之报,是要面向百姓,面向所有能识文断字之人,甚至,要通过识字之人,口口相传于万千黎庶!」

曾锦谦心中一震,隐隐捕捉到了这「报纸」背后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谨慎地追问:「那……这报纸之上,欲刊登何种内容?」

秦远目光炯炯,一字一句道:「招工丶招兵丶招吏.」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