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秦远所写的三篇文章,开眼看世界第(2 / 2)
再加上进入建宁府,征讨松溪丶政和丶建阳三县收拢的杨辅清所部兵员。
这些人,构成了总计三个师,一个独立旅的编制。
他们的任务是协助后勤部门下乡落实新政,并驻防北线,与石镇吉的第一军互为犄角,警惕来自浙江与福宁府的清军。
但是傅忠信是不会仅仅满足于这些的。
他早年团营金田,参加革命。
而后便一直隶属于石达开部下经略江西,太平军攻占吉安后,奉翼王命为吉安守将,孤军坚守两馀载,后因弹竭粮尽,援师又不至,吉安失陷,几乎舍死冲出,才能前往浙江汇合翼王本军。
一来到石达开跟前,就被委以重任。
也自然而然因为忠诚与勇武,被任命为了第四军的军长职位。
他对秦远整编军队丶强化中枢权威的举措内心十分认同。
天京事变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他深知若各部依旧山头林立,终将重蹈覆辙。
因此,他积极配合整军,着力在第四军内部强调对统帅的忠诚,致力于将这支成分复杂的部队锻造成一支铁拳。
此刻,他正站在统帅部送来的精致沙盘前,凝神思索。
沙盘上山川河流丶城镇关隘纤毫毕现,如此详尽的舆图,令他叹为观止。
「有此神物在手,何愁战事不利?」他暗自感慨。
「军帅,殿下要的五百名识文断字的人,从各师团都挑选出来了。」
就在傅忠信看着地图,想着天下大事的时候。
副军长林彩新走了进来汇报着。
他原先是花旗军的领袖,出身天地会,为了消解天地会这些人的顾虑,秦远将林彩新任命为第四军副军长,作为傅忠信的副手。
林彩新此人虽然有些投机,但是对于与地方的沟通却是有一套。
第四军下乡轮值,就是他在安排。
后勤部的徵税,也是他安排人进行辅助。
至于秦远成立的教导团,要求从光光复军四个军中挑选各五百人。
第四军的这五百人,都是林彩新亲自一个个去挑选的。
傅忠信满意地点点头:「老林办事,我放心。让他们准备一下,即可前往统帅府教导团报到。」
他招手让林彩新近前,「你来瞧瞧,殿下送来的这沙盘。」
傅忠信仍然改不了叫石达开为殿下的习惯,或者说对于太平天国有着念想的人都仍然坚持地叫着。
秦远对此也没有刻意纠正。
林彩新对于傅忠信也是佩服的,知道他在吉安坚守了两年的事迹。
他投目看去,看到眼前这精细的地图,瞬间双眼放光。
「长城街,松溪河这,全都在这地图上,原来我们在这吗?军帅,要拿下福安,咱们就必须先啃下渔溪和周墩啊!」
傅忠信点头道:「你和我想到一处去了。」
「殿下令全军休整,意在巩固根本。但浙江周天受部正在集结,石镇吉的第一军必须守住仙霞关。这攻取福宁府,拿下分水关切断闽浙陆路联系的重任,八成要落在我们第四军肩上。」
他话锋一转,略带遗憾,「只可惜,欲取福州,必先下延平府府城南平,而后才能顺闽江而下。」
「那是水师的用武之地,怕是又要让何名标的第三军抢了头功。」
他指着地图,上面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清晰可见。
对于将来如何拿下整座福建,已经是跃跃欲试。
林彩新却是若有所思:「军帅,咱们第四军也不能只靠两条腿走路。福建水网密布,将来图谋沿海,没有水师可不行。」
傅忠信眼中精光一闪:「老林,你与各地天地会丶江湖朋友熟络,他们中不乏精通水性丶熟悉航道之人。」
「能不能设法筹措一些船只,暗中操练一支属于咱们第四军的水上力量?哪怕起初规模小些,也是一步活棋。」
林彩新也觉得有理,点点头:「南方天地会兄弟多在水上讨生活,而且组织范围很广,我试着联络下,应该能有所成。」
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中旬,福建建宁府城。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府城几条主要的街道上,便响起了一阵清脆而带着几分生疏丶却又充满活力的童声:
「卖报啦!卖报啦!」
「《光复新报》,一个铜板一份!」
「新官府的告示,招工丶招兵丶招吏,军属优待,赋税减免……全都登在上面啦!」
「想知道光复军有啥新章程,赶紧买一份《光复新报》瞧瞧嘞!」
这新鲜的叫卖声,瞬间吸引了早起营生丶匆匆赶路的市民们的注意。
人们纷纷驻足侧目,只见一些半大的孩子,身上穿着虽旧却浆洗得乾净整齐的短褂,胸前斜挎着一个粗布缝制的兜袋,里面塞着一迭迭崭新的纸张,正沿街叫卖。
这些孩子,眼神明亮,脸上带着一种与以往乞食时截然不同的丶带着些许自豪的神情。
他们大多是曾锦谦从建安丶瓯宁两县收容的乞儿,其中不乏从战乱频仍的江西丶浙江流亡而来的孤儿,更多的则是福建本地失去依靠的苦命孩子。
曾锦谦严格遵循秦远「以工代赈丶授人以渔」的指示,不仅给他们提供食宿,更教他们识字断文,如今这卖报的差事,既给了他们一条活路,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公干」。
「嘿!小崽子,你这卖的什麽报?一个铜板?忒贵了些!」一名穿着文杉的中年人停下脚步,好奇地问道。
「大叔,这叫《光复新报》,是咱们光复军统帅府办的!」
一个机灵的报童立刻拿起一份报纸,指着报头那几个醒目的墨字,「这里面写的可是天大的好事!光复军说了,以后好多苛捐杂税都免啦!家里有后生愿意当兵的,家属还能减税借钱哩!一个铜板,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哦?有这等事?」中年文士将信将疑地掏出一个铜钱,「给我来一份,我倒要看看这新官府搞什麽名堂。」
类似的场景,在府城各个人流聚集处不断上演。
《光复新报》创刊号,在曾锦谦的全力操持下,办得有声有色。
报纸采用质地尚可的本地竹纸,以雕版印刷,字迹清晰。
内容编排上,曾锦谦完全贯彻了秦远的意图,摒弃了文绉绉的骈俪文风,通篇采用浅白易懂的白话,务求让稍识些字的人都能看懂,即便不识字,听人朗读也能明白个大概。
头版头条,便是醒目的《光复军安民告示》,详细列举了废除的苛捐杂税名目丶新的田赋徵收原则丶鼓励工商的优惠条款以及整肃军纪的严令。
接着是《招贤纳士令》,明确了光复军旗下各工坊丶衙门丶部队所需的各种人才及其待遇,条分缕析,机会明确。
然后是《军属优抚条例详解》,将参军家庭可享受的赋税减免丶低息贷款等政策说得清清楚楚。
然而,最引人瞩目,也最显这份报纸分量的,是秦远亲自提笔撰写的三篇重磅文章。
为了请动秦远动笔,曾锦谦可谓煞费苦心。
「可惜统帅不愿意暑上真名,而是用了个笔名,不然这三篇文章一定能更加的惊动世人。」
曾锦谦略显遗憾的想着。
不过当他拿到那三篇墨迹未乾的文章时,他的一切遗憾都一扫而空。
仅仅粗略一扫,曾锦谦便觉一股寒意与热血同时冲上头顶,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
他终于明白,统帅口中的「新世界」,究竟蕴含着何等石破天惊丶颠覆乾坤的力量!
这三篇文章,如同三把投向旧世界的投枪,被赫然印在《光复新报》最核心的版面上:
第一篇标题便震动人心,名为:《满清血债,罄竹难书》
第二篇:《开眼看世界,延绵了几个世纪的全球殖民》
以及最后一篇——《列强为什麽要打中国?》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