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7章 战?还是不战?!朱由检的选择!((1 / 2)

加入书签

第185章 战?还是不战?!朱由检的选择!(感谢盟主旭_尧~)

小太监不敢怠慢,小跑着将电报呈上。

高时明接过信封,快步走到书架旁,取下厚厚的码书,一一对照翻译。

发报人:甲甲丁巳(大同总兵马世龙专属编号)

发报时间:乙丙丁庚(天启七年十月六日卯时)

收报人:甲甲甲甲(大明至尊无敌永昌大帝本帝)

发报内容:甲丁巳丙,子寅丁卯……

高时明翻动着密码本,口中一个字一个字地将加密的内容翻译出来:

「集宁海子……之战……虎酋……或胜……则……终战……或……在……青城……臣……请……战于……青城。」

翻译完毕,高时明又仔细核对了一遍,才抬起头,复述道:

「陛下,大同总兵马世龙电报:集宁海子之战,虎酋或胜,则终战或在青城,臣请战于青城!」

朱由检没有说话,快步走到殿中巨大舆图之前。

他的目光,迅速在纷繁复杂的地图上锁定了几个关键的地点。

(附此战概要地图,双方调兵,即将战于集宁海子,马世龙预判林丹汗会赢,然后顺势捅到呼和浩特处。他想不在集宁海子打,而在青城,即呼和浩特打。)

青城在左,集宁海子在右丶大同镇在下。

三地恰好是一个三角形,不过集宁海子-大同这边略短,青城-大同这边略长。

青城,亦称召城丶板升城,明廷赐名归化城。

青城是指其用青砖筑城,召城是指其周围遍布藏传佛教的召庙,板升城指其采用木板夹土夯筑工艺,归化城则是明朝赐予的名称。

但无论如何都好,他现在就是蒙古右翼土默特部的王城。

蒙古在河套地区,招徕汉人耕作,然后大建佛寺所建成的一个聚集区。

朱由检怀疑他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

毕竟从山川地理来看,这里确实是蒙古草原中难得适合定居的地方。

朱由检的脑子里乱糟糟的,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将这座城市的几个名字和其背后的含义都过了一遍。

他旋即自嘲地笑了笑,将这些纷乱的思绪甩出脑海。

对于马世龙这个人,朱由检在离京前曾与他有过一次深谈。

但那次「面试」的效果,其实相当有限。

彼时的朱由检,刚刚登基不久,虽然凭藉着后世的知识在财税丶人事丶公文处理上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能力,但在军事上,他完全是个门外汉。

战争?他懂个屁!

他对这个时代战争的理解,基本都是在第三次日讲之后,才有时间慢慢积攒丶学习而来的。

选择马世龙,是当时他能做出的最优解。

此人来自陕西卫所,武举人出身,称得上是文武兼备。

尔后先任山西宣府游击,再任永平镇副总兵,蓟镇三屯营总兵,最后任辽东山海总兵。

他一路走来,几乎与所有北方草原势力都打过交道。

土默特丶哈喇沁丶朵颜丶察哈尔……此战中牵扯的部落的名字,都曾出现在他的军旅生涯之中。

也只有他,才有足够的人脉丶威望和资历,去整合从辽东调来的满桂部丶从京畿各镇抽调的骄兵悍将。

至于史书上那场所谓的「柳河之败」,一场几百人规模的战斗,朱由检并没有放在心上。

更何况那场战役处处透着诡异,水师失期不至,事后却无人受罚,里面的猫腻,恐怕比战场本身还要精彩。

可……知道这些,又如何呢?

马世龙手里有六千骑兵,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是能征善战的精锐,又有多少是滥竽充数的疲敝之师?他不知道!

林丹汗与顺义王在集宁海子的大战,双方兵力几何?三万?五万?还是十万?他依然不知道!

一片迷雾。

这就是战争的真实面貌。

现在,马世龙的请命就摆在眼前,他该如何抉择?

否决他的请求,命令他立刻在集宁海子参战?与蒙古右翼的顺义王等部会师,合力围剿左翼的林丹汗?

还是认可他的判断?

坐视林丹汗击败甚至击溃顺义王,然后在顺义王退守青城后,再由明军以逸待劳,给予追击而来的林丹汗致命一击?

前者,风险更低,大明可以与土默特部一同分享胜利的果实,但战后对于蒙古右翼的整合与控制,必然会大打折扣。

后者,风险极高,却也伴随着极高的回报。一旦功成,大明将以救世主的姿态降临青城,顺势便可通过互市丶入贡丶封赏等一系列手段,将整个土默特部逐步攥在手心。

如此一仗打赢,北边破局矣。

再之后对林丹汗是拉是打,对后金在蒙古地区的试探,都将拥有充足的回旋馀地。

但……风险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