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39(2 / 2)

加入书签

只等到半月后发榜,魏楹一早打发了人去看榜。

还算不错,八个中了两个,一个是魏家在族学附学的亲戚,已经三十出头。一个是本乡的举人,已届不惑之龄。

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可是这一步,少有人是一次性成功的。

魏楹这种成功范例不是时常有的。

所以,虽然失望,却也还能把持。

第393章

落榜的六人笑着和中了的人道喜, 便准备收拾回乡了。

临行自然来和魏楹沈寄告辞。

魏楹拍着两个族弟的肩膀鼓励了几句,又和另外几人说了话。

最后问小董愿不愿意留在京兆尹衙门,做个小小的文职。算是帮他谋了份差事。

虽然月钱不多, 而且是没有编制的那种工作人员, 但衙门提供食宿。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Y?e?不?是??????u???ε?n?2??????????.???????则?为?山?寨?佔?点

而且京城毕竟是文章鼎盛之地。

他又不比旁人回去后,可以请先生继续教授。家中供得起再备考三年。

所以, 魏楹才会为他打算。

其实本来留他在府中住着也无妨。

不过文人嘛, 总是有些清高。

之前在此备考, 他心底已有负累。

不过那时人多, 魏家下人又约束得好。

而且如果考上了, 于魏楹便是一个助力。

所以, 心头负担倒不大。

如果再让他这么住下去,想来是不会肯的。所以魏楹才有此一问。

董举人果然十分感激。

魏楹便道:“那我打发人去问问,给你安排个位置应该没问题。凌一书院的裴先生你也见过,那是我授业恩师。有时间你也往那里多走动。”

“是, 多谢大人。”

“我当年也如你一般, 受人帮衬过。你日后到了我这个地步也如此做,便算是薪火相传了。倒不必过多客气!”

如此,一时魏府客院只剩下两个还等着殿试的准进士。

余者不是回乡, 便是如董举人搬到了京兆尹衙门提供的宿舍, 开始边上班边继续看书了。

沈寄冷眼看着, 十五婶那里没有动静。

便知道随着阮少夫人过来拜访, 那件喜事是没着落了。

不过还好, 十五婶也只是在自己这里打听过几句, 旁的什么风声都没有露。

如此船过水无痕的便过去了。

倒是阮家又来下帖相邀, 说才到京安顿好,请了三月二十五过去听戏。

把那日在场的十五婶、王氏都请了, 柳氏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估摸着是这件事要成了。

十五叔用了半月便把一万两银子又送了回来,说是朋友的急难已经过了。

沈寄自然不会细问,只将银票收好便是。

他们去年出多入少,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元气。

不过想想前世要是买套大房子,那可得做二三十年的房奴便也想得过了。

沈寄还打发洪总管派人去京兆府那边,看过董举人的生活情况。

得知他一切安好,便嘱他常来常往。

后来四时八节的,董举人也时常上门来拜访。

魏楹自是去给那两个准备殿试支招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