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28章 轻取城池(2 / 2)

加入书签

城头上的吴军就势撤下,中年佐吏带头打了城池,城内的百人将们带头在城门处跪迎,还十分自觉的下令士卒将手中兵器统一放置了起来。

经过魏军骑兵入城排查之后,镇北将军桓范这才率本部入了城池,闻得中年佐吏通报,又带着随行将官走到城头去看戏诚的尸首,听中年佐吏复述了一番戏诚自刎之前的言语。

「他是这般说的?」桓范轻叹一声,而后蹲了下来,为戏诚的尸首合上尚未完全紧闭的双眼,「此人虽不识天下大势,不知归顺大魏乃是顺应天意天理之举。但多少还有几分愚忠,且顾及城内守军死活,是个忠厚到迂腐的人。」

「将此人葬了吧,与他家属百金以作慰藉。」

「是,将军。」司蕃一旁应下:「此人唤作戏诚,昨日攻湖口之时,他的家眷就在城中被获,容易寻得。」

「嗯。」桓范点头。

「将军,那小人能为大魏做些什麽事情?」一旁的中年佐吏讪笑着问道。

桓范拍了拍此人的肩膀,从容说道:「既然柴桑原本的司马戏诚已死,你就是统领城中这一千人的新任司马了!明日本将留人镇守柴桑之后,全军向南攻伐历陵之时,由你部来为本将先锋!」

「将军……将军还要向南打?」中年佐吏的声音有些颤抖。

「不错,历陵丶海昏丶鄱阳丶南昌诸城,都是本将即将用兵之处,你能立功之处还多着呢。待取了南昌之后,本将保举你为关内侯!」

说罢,桓范大步走开,与随行的将官们一同去视察城防,只留中年佐吏在后独自惊惶。

立功之处……那也得有命来拿才行!

桓范大步走在前面,司蕃行在桓范右后,小声说道:「将军,属下以为虽然今日柴桑开城而降,但戏诚此人能为孙权而死,吴国这样的人还不知有多少。将军令吴军作先锋,以吴人攻吴人之心,更能瓦解馀下城池守将之心,高明至极。」

桓范嗤笑一声,回声说道:「这也是陛下和朝廷为何要坚持伐吴的原因所在了。孙权拿下柴桑不过二十馀年,若再拖个十年二十年,恐怕此处军民与江北大魏之军民,将会彻底隔绝分来,裂隙无法弥合了。」

司蕃也在一旁表示赞同。

伐吴,最重要的就是渡江,无论是对于桓范,还是扬州的魏军主力,皆是如此。

此番出军,镇北将军桓范率领本部外军两万人与朝廷增兵至此的五千中军精骑,合计二万五千众,在皖口左近渡江,而后一日都未停留,顺着大江的方向溯游而上,朝着西南方的柴桑行军。此时大江尚未涨水,早春天气仍寒,裸露在外的江滩和沿江而建的官道都成了桓范所部的行军路线。

得益于朝廷和枢密院的统一筹划,襄樊丶江夏丶皖口三处陆续进逼吴境,消息从大江上游到下游依次传递,故而吴军本就少于大魏的兵力,进一步的压缩在了江陵和武昌左近。

荆州如此,扬州也是这般。

曹睿本人曾驻在广陵故城与堂邑附近,后又让锺毓伪作他的字迹与孙权隔日通信,导致扬州的吴军兵力和船只也将重心聚焦到了大江下游的广陵。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魏国皇帝都在广陵了,孙权当然要小心提防,没道理同时盯着皖口。

吴国在上游武昌和下游建业丶丹徒处的同时聚兵,给了桓范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空缺。

从皖口沿江至柴桑,水路不过三百馀里的距离。

桓范找准了机会,顺江而行直抵柴桑,一日都未停留。五千骑军开路,一万步卒在骑军之后行军,馀下万人是以艨艟为主的船队护送着运送粮草物资的船只,与步骑同步沿江行船。

此前领万人从建业来援的吴将干统得知魏军行军如此果决,也畏惧到了怯战的程度。

就连孙权得知魏军多路来袭的消息,尚且如此焦虑不安,干统一介将军又如何敢随意发动作战?即便他的船队战力在纸面上优于桓范的艨艟船队,但若作战则必有损伤,到时孙权会不会治罪?吴国军队本就少于魏军,反正孙权给的任务是援救丁奉,那干统率军随在丁奉身后不就好了?

自前年以来,朝政诡谲多变,所有人都在提心吊胆,加之去年孙权又遇刺杀,更显危机。

干统也不知道若他损伤过重丶或者败了一仗,孙权会不会下令砍了他的首级,反倒消极怠工成了最优解。

国家军事与政事之间,果然实为一体,密不可分。(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