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纷争(2 / 2)
翟逸飞对于自己的模仿最初还是比较兴奋的,但见过效果之后就冷静了。
他听着老板这麽说,再次说道:「那就冷处理,不再提这个事了?我们也不在微博和百晓生上面发声了。」
俞兴说道:「你原先想怎麽样就怎麽样吧,就正常处理,你不是也说网秦的市场份额没那麽大嘛,该走流程走流程,不用担心这个事,也不用担心百晓生这边。」
翟逸飞应了下来,又和新任的CEO锺志凌沟通这件事的运营,通过这件事愈发觉得自己的注意力要在技术团队的管理上面。
锺志凌对于出任碳矽数据CEO之后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这种情况没什麽不满,他只是觉得还需要继续观察,GG克星的发展没受影响就行,百晓生什麽的又不是自己的工作范畴。
网秦与GG克星的争执如俞兴所说,确实没有出圈,真正引来注意的仍旧是俞兴对GG克星的操刀,是他这个背负运营赞誉的商业人物。
网秦起诉碳矽数据公司,网秦炮制百晓生纷争,这些都不算大料。
11月16日,浙产投的蔡皓宇再次带领团队来访临港。
他这一趟的态度很明确,愿意参与碳矽公司的融资,只是数额相较于投给电车项目的2000万美元有所缩减,只能拿出来1000万美元。
碳矽公司的软体矩阵即将开始推广,正是用钱的时间。
俞兴觉着这1000万美元有些少,让锺志凌来和蔡皓宇谈这件事,并且指出「GG克星」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00万,由「同乐」改名的「笑吧」用户也超过200万,其它上线的软体也都有几十万的起步数据。
蔡皓宇这次只在第一天见了俞总一面,随即都是在和锺志凌聊融资的事情。
最终,两边都在融资规模上有所让步,浙产投拿出1500万美元,碳矽数据公司则是出让12%的股权,两边浅尝辄止的完成第一轮融资。
「蔡总,碳矽数据公司会全力来做的。」俞兴在合作敲定之后亮相,先表态,再谈钱,「但公司的推广花钱应该会比较多,明年你看要不要参与第二轮。」
蔡皓宇哭笑不得:「明年就第二轮?那你们明年得做出来5000万用户再打我电话啊。」
俞兴笑着握手,也不确定到底能做到多大规模,反正,移动网际网路做项目的速度是越来越快。
浙产投这边刚达成合作,作为公司外部导流顾问的刘建凯就收到前东家徐欣的电话。
「你在帮着碳矽数据做事呢?」徐欣上来就直接询问。
刘建凯听到徐总的问话,下意识的便觉心虚,为了帮助碳矽公司的软体矩阵导流,自己没少打着徐总的旗号强硬。
他「咳」了一声:「唔,是啊,做点事,属于帮俞总做事。」
「GG克星多少用户了?他这个导流做项目的模式,你觉得怎麽样?」徐欣觉得刘建凯的语气有些奇怪,但没多想,主要是关心项目的事情。
「340万用户,嗯,很多用户都在自发的传播GG克星,这个软体现在还没和『最新热点』对接,现在用起来很简洁很方便。」刘建凯答道,「最新热点的用户积累还比较传统,呃,应该可以用『传统』这个词来描述,还有点像做微信的那时候,并没有全力开导,估计是想等其它软体的流量起来再开始。」
「徐总,至于资讯的业务……」
刘建凯陷入思索,他很多时候仍旧保留着在今日资本工作时的习惯,而且,近期出门与中小软体公司的交流也是那一套——你的市场机会在哪里?机会有多大?为什麽是你?
所以,他审视碳矽数据公司的思维也是这样。
「徐总,如果是我还在公司,我会觉得碳矽公司的融资要价太贵了,因素很多,就是咱们过去聊的那些。」刘建凯回答的很诚恳,「但现在如果是作为局外人,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行业里现在做项目的速度太快了。」
他继续说道:「我过去一个月就跑了差不多10家做app的公司,他们是真的有个点子就上,而且还真能做出来一些规模,我都很惊讶,我不知道这种『快』重不重要,但俞总似乎认为它很重要。」
徐欣琢磨一会后说着顾虑:「俞总在做电车,碳矽数据那边是他挑人来做啊。」
刘建凯同意这一点:「是啊,所以,碳矽数据这次融资还是有让步的,既多给了2%的股份,也没坚持要2000万美元。」
徐欣惊讶:「等等,等等!碳矽数据的第一轮融资结束了?从谁那里融的?」
「你不知道?」刘建凯本以为徐总是因为第一轮融资的事来问自己,「是浙产投,是蔡皓宇带队过来的,刚谈完没两天啊。」
徐欣:「……」
她这边还在纠结,那边已经结束了。
刘建凯忍不住笑道:「这吃……」
徐欣知道这句是什麽,打断道:「嗯?」
刘建凯立即收声,前老板的馀威犹在,况且,现在做事又经常提她……
他只能说道:「第一轮结束了,俞总那边暂时不会再融了,他也是要看推广效果来调整的,我觉得俞总的精力分配还行,百晓生基本放给刘浩做,碳矽数据公司是分阶段来讨论情况,他日常主要处理贝塔汽车的事。」
徐欣最后吐槽了一句:「贝塔汽车,他怎麽不起个舒克汽车呢。」
她结束通话,放下手机,反而不纠结了,既然这一轮过去了,那就看看效果,看看俞兴的运营到底能不能在传统资讯领域里掀出浪花。
徐欣觉得即便能,上限估摸着也不会比百晓生这家上市公司高太多,后续融资还有机会。
11月19日,关于网秦的市场调研与相关营收情况都收集的差不多了。
刘琬英打电话通知俞兴,过山峰已经可以选择日子行动。
俞兴在电话里提了一个新要求:「小英,你这次帮我个忙,调研报告里再唱衰一下美国的Fisker公司,我等下发你一封邮件,里面是它做增程电车的情况,我看看能不能从中捞些人才和专利。」
美国Fisker公司在今年推出了首款车型,采用的也是增程技术路线,但定价高达10万美元,目前的市场反响很不好。
俞兴先前不清楚这家公司,是瞧见姚阳晖的报告之后发起了注意,而既然自己没怎麽听过,它后来的发展情况自然不好,很可能是破产了事。
他一度怀疑这是个PPT公司,但详细了解后觉着还是有利益空间的。
所以,这次就趁着对网秦的做空来谈谈以这家美国公司为代表的新能源公司,毕竟,过山峰是一家调研机构嘛。
刘琬英明白了俞老板的意思,问了句:「这好吗?」
「只是谈嘛,它又没上市,我们调研公司还不能谈新兴行业了?不止是它,欧洲还有公司,这次都可以一起谈谈。」俞兴理直气壮。
刘琬英说道:「那这次的报告就一人一半,我不熟悉这一块,你自己操刀后面的部分。」
俞兴很有信心的说道:「没问题。」
要说对国内电车供应链的了解,碳矽集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再看全球的电车行业发展,不能说第一,也是有着深刻了解的一批人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