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大内密探000,我只知道这个(2 / 2)
就像是ai的进步一样。
「罗浩,想什麽呢?」王佳妮从背后环抱罗浩,轻声问道。
「还是ai呗。」罗浩笑了笑,轻轻握住大妮子的手。
「动物园的东北虎下崽了,有时间你去看看。」
「哦?」
「小老虎是真的萌啊。」王佳妮的眼睛闪亮闪亮的。
「好,我有时间去看看。」
罗浩应下来,脑子里想的却是ai机器人里输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内容。
真愁人,有些事儿要怎麽做罗浩自己也没想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来到医院,罗浩「恶狠狠」的盯着陈勇。
而陈勇却浑然不觉,他见罗浩来了,一把抓住罗浩的衣服。
这是?
平时不愿意距离男人近哪怕一点的陈勇这是转性了?
罗浩一挥手,后退半步。
「罗浩,今天一起去伏牛山。」
「干嘛?」罗浩问道。
「工大有一个课题组可以引雷。」
「这有什麽奇怪的麽?」罗浩惊讶。
「不不不,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雷。」
呃,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雷」。罗浩总以为陈勇在阴阳什麽,可看他一脸兴奋,又不像。
「你给后台输入什麽乱七八糟的了。」罗浩把话题引回到正事儿上。
「嗐,你这假正经的样子真是很讨厌啊。」陈勇不屑道,「nature上有一篇论文。」
这货又扯到《nature》,一本正经。
「写什麽了?」
「说发c刊发多了x能力下降。」陈勇道。
「……」
罗浩知道陈勇说的是什麽了。
2024年5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主题关于「C刊论文发表数量与性能力相关关系「的研究文章,作者为康奈尔大学Mckelly及其丈夫Vivian Zhang教授。
该调研基于全球139个国家115,387名学者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C刊论文发表数量与性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在当前以CSSCI,简称「C刊」,为核心评价指标的中国学术生态中,学者面临巨大的发文压力。
本研究基于进化生物学中的一次性体细胞理论(Disposable Soma Theory),探索学术资源投入与生理功能分配的潜在权衡关系,重点检验C刊发表数量与性能力指标之间的跨文化关联。
罗浩觉得这篇论文是扯淡的,可偏偏又发表在《nature》这种顶级期刊上。
「人家泼屎,你有本事去管他们啊。」陈勇不屑的说道。
「有机会的。」
陈勇扬眉,看着罗浩,「你还真想去?」
「有机会的麽,不着急。」罗浩笑笑。
「喂,那篇论文真有问题?」陈勇来了兴致。
「那篇论文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全球139个国家115,387名18-70岁学者,其中男性68,542人,女性46,845人为样本。
通过问卷获取C刊发表记录及性能力指标,包括x行为频率自我报告满意度生殖功能临床评估。
同时采集唾液样本进行遗传多基因评分(Polygenic Score, PGS),重点关注与首次性行为年龄和压力反应相关的371个SNP位点。
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控制年龄丶学科领域丶国籍等混淆变量,并运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
「这里面胡说八道的东西多了去了,还不是因为这些年国内科研丶论文开始抬头,然后就开始摸黑麽。」罗浩说着,哈哈一笑,「先不管他们,ai后台你别输入太多乱糟糟的东西。」
「嗯,那些是ai指令,我还要自己查找一遍。」陈勇这回没反驳罗浩,而是顺着说下去。
「规定时间的雷怎麽落?」
「具体原理我也不知道,但工大研究组的耿博士说已经做到了。」
「对你有什麽用?」罗浩好奇。
「大哥,以后我是要渡劫的!」陈勇认真的看着罗浩,「要是能在规定时间丶规定地点有天雷落下的话,你说是不是会好很多。」
「那倒是,不过我刷短视频看见很多道士号,他们说电出来的雷击木不好,真假?」
「别管他们,瑞士手表,知道吧。」陈勇道,「国内采购的零件,上岸组装,号称手工。因为精密度太高容易被看出破绽,所以国内运到瑞士的都是二流零部件,以后估计要三流零部件。」
「那我懂了。」罗浩笑笑。
「你今天有事儿麽?」
「没什麽事儿,一起去看看。」罗浩笑呵呵的说道。
院里的手术,罗浩可上可不上,手下毕竟有范东凯和杰森医生这种世界顶级的专家。
但罗浩不做两台手术手痒痒。
下午医科大学没有代教科,罗浩等到下班,开车和陈勇一起去工大接耿博士。
耿博士不到四十岁,看着有些瘦削,他也没打伞,直接上车。
雨幕中,罗浩那辆改装过的标志307像一头蛰伏的野兽般缓缓启动。
车身贴着哑光灰的改色膜,在雨中泛着冷冽的光泽,车尾加装的碳纤维小尾翼不断将雨水甩成扇形的弧线。
陈勇坐在副驾,看着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划出规律的扇形。原厂雨刮早就换成了矽胶竞技款,刮过玻璃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是某种机械生物在咀嚼雨水。
耿博士在后排蜷着身子,湿透的衬衫贴在身上。
车厢里弥漫着Recaro赛车座椅特有的皮革味,混杂着从空调出风口涌出的热风。罗浩的改装很克制——KN高流量空滤让发动机的呼吸声更加粗重,Bilstein避震让每个水坑的起伏都变成清晰的反馈。
车子驶出城区,路灯渐稀。
氙气大灯在雨幕中劈出两道锐利的光柱,无人机在半空中盘旋,照亮前方湿滑的省道。
改装过的排气在4000转时发出沉闷的低吼,像是对这场大雨的抗议。
「这雨……「陈勇刚开口,车子突然碾过一个暗坑,搅起的水花拍打在底盘护板上,发出「砰「的闷响。罗浩的手指在Alcantara方向盘上收紧了一瞬,随即又放松下来。
转向郊区的岔路口,307拐上通往伏牛山的盘山路。
AP Racing刹车片在湿滑路面保持着惊人的制动力,每次入弯前都能听到轻微的「滋滋「声。
雨势渐大,打在全景天窗上的声音如同擂鼓,而车内却诡异地安静——那是罗浩花了大价钱做的全车隔音。
耿博士望着窗外被雨水模糊的山影,突然觉得这辆改装车就像个移动的避难所,载着他们穿过雨幕,驶向未知的山中夜色。
忽然,罗浩踩了一脚刹车。
标志307停下,双闪打开。
「这多危险,怎麽了?」陈勇问道。
罗浩虽然狗了点,开车从来不超速,但也不会慢,以至于影响到后车的前进。
「有电缆掉了。」
罗浩的眉头皱起来,摸出手机。
「我去看看,拿开就好了麽。」陈勇打开车门。
可陈勇刚探出半个身子,就被罗浩一把薅住后衣领拽了回来。
「别动!「罗浩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反驳的冷硬。他的手指攥得死紧,陈勇甚至能感觉到领口布料在颈后勒出的紧绷感。
很快陈勇就觉得自己要窒息。
车内的气氛瞬间凝固。
耿博士在后排直起身子,透过雨雾朦胧的前挡风玻璃望去——那根横亘在路中央的「电缆「在车灯照射下泛着诡异的金属光泽,表面布满细密的纹路,不像是普通的电线,倒像是某种工业用的……高压电缆。
雨水顺着电缆流淌,在路面积水处激起细小的电弧,偶尔迸出几星危险的蓝光。
罗浩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手指依然死死拽着陈勇的衣领没松:「你他妈想被电成烤鸡?「
他的手机屏幕亮起,110的号码已经拨了出去。
「不能出去。」耿博士道,「你双脚落地,就被电死了。」
「啊?!」陈勇虽然不了解,但还是关上车门,活动了一下,「车不导电麽?」
耿博士推了推眼镜,他的声音带着实验室里特有的那种冷静的节奏感:「这就是法拉第笼效应。「
他指了指307的车身,「我们现在的铁皮棺材,恰好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静电屏蔽笼。「
陈勇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中控台,雨声在车顶形成一种奇特的共鸣。
耿博士继续道:「1836年法拉第就证明过,封闭金属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
他顿了顿,「简单说,电流会沿着车体外壳流动,而不会进入车内——前提是你别作死开门下车。「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了耿博士镜片后的眼睛:「知道为什麽雷雨天在车里最安全吗?就是因为这个原理。不过……「他瞥了眼那根滋滋作响的高压线,「现在这个电压等级,我建议我们还是等专业抢修。「
罗浩的手指依然紧握着方向盘,眉头紧皱。
车内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三人仿佛正置身于一个带电的鱼缸中,而玻璃随时可能碎裂。
无人机升空,在标志307上方投下刺眼的光芒,并且有警报声大作,后面的车辆也都靠边停下,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麽。
没多久,有专业车辆赶到,处理了电缆。
罗浩开车继续前行,他一边开一边和空气对话。
「我遇到了被剪断的电缆,找一下附近的监控。」
「罗博士,你有权限?!」耿博士愣住。
「嗯,涉及安全问题,我有相关的权限。但每次使用都要写报告,对了陈勇,你全程目睹,报告你来写。」
「咦!」陈勇咦了一声,却没说不。
「好的。」「小孟」的声音从中控台传出来。
「罗浩,你怀疑有人动手脚?!」陈勇问。
罗浩点了点头。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