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空手套(2 / 2)
唉,天子什麽时候能看到我的策论呢?
不过......我好像也没有什麽策论......但这次被囚,所见所闻,颇多心得,等回去之後,写篇《治蛮策》试试看......
柳憕虽然演得极尽真诚,但王扬一眼就看出他言不由衷。
不过王扬也不在乎柳憕怎麽想。至於简在帝心的事他现在已经没有把握了。之前在庾易那边留了个暗手,想通过打动天子让自己多张保命的底牌,可这麽长时间以来,天子一直没什麽表示。或许是表示了他不知道?有可能吧,但也不排除自己自作多情了,天子压根就没注意这边。
上达天听可不是那麽简单的事。王扬大一的时候曾中二地给某某部“上表”,洋洋洒洒一通论说,建议把“逻辑学”纳㣉高中基础课程体系之内。之所以说“中二”是因为他一不讲究上表的方式方法,二居然还是用古文写的,三来他当时学识太浅,根本写不到点子上.....最後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
後来他才明白,这种事想要做成,天时丶地利丶人和,缺一不可;都不说做成,就是想一纸成功达於案头,那也得谋定後动。所以他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庾易身上。更何况庾易这边他只是猜测,说不定庾易根本就没有和那位说过自己的事。故而他借着柳憕被绑的契机,又献了定蛮策。
一来是给萧宝月挖了个暗坑。如果萧宝月或者萧宝月後面的人居心叵测,想要“盗版”他的想法,或者“盗版”之上,再来个灭口什麽的,那这篇策论就可能成为翻盘的一个伏笔。二来此事涉及营救柳憕,并且由柳国公转交,这个渠道比庾易要稳。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天子似乎对他的策论不太在意。尽管柳惔代转柳国公的回复时多有勉励之辞,但王扬却察觉到了天子不以为意的态度。
许是他写得太超前了,不得圣心?又或许帝王心术,不示人以好恶?可能的理由太多,王扬也摸不准。自古文人便有“献赋”的传统,即在正常的进取程序之外,通过天子(有时也不限於天子)进献辞赋,以博得青睐。李白丶杜甫丶柳宗元丶温庭筠,都献过赋,有人献一次即成,有人屡献无果。李商隐曾献文章於京中显达,自己描述等待的忐忑云“进不敢问,退不能解,默默已己,不复咨叹”。王扬虽然没有这麽夸张,不过也是被拿捏了,体验了一把“悬笔待沽,价不由己”的心情。
这边柳憕听到已得天子首肯,顿时有了底气,兴奋起来:
“阿兄见到诏书了吗?具体怎麽说的!”
“没有诏书。”
“额,难道是以荆州刺史府的名义下的牒文?这麽做倒是持重,但份量不太够啊——”
“天子的意思是,朝廷晓谕蛮部的官文书不能提到贸易的事,并且得让蛮部先放人,放人之後再主动请求贸易,然後我们才能许可。”
柳憕大惊失色:“这不是空手套——”
王扬一指柳憕:“这可是你说的。”
柳憕捂住嘴巴,脸色煞白,连呼吸都滞住了。
这麽说,自己岂不是回不去了!!!!
“你知足吧,最开始天子的意思是蛮部放人之後还必须请求归附,同时上贡,後来经过令尊的努力,才把这两条去了......”
柳憕只觉喉咙里像塞了团浸水的棉絮,连呼吸都打着颤!脑中只剩一个念头——
完了,这是放弃我的意思,天威不可犯,国体重如山,体统大义一拿出来,便是我爹也没办法了......
正当他绝望到眼前发黑时,王扬忽然拍了拍他的肩:
“没事,我既然敢接这差事,自然有我的办法,虽然不好保证什麽,不过既然我来了,他们想扣住人不放,也没有那麽容易。放心,我会尽力的!”
“阿兄!!!!!!”
柳憕只觉船翻乍逢舟楫,洞暗忽倾天光!
这声“阿兄”听起来情真意切,连尾音都带着哭腔:
“阿兄,以後你就是我亲阿兄!以後我唯阿兄之命马首是瞻!”
王扬也“情真意切”起来: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这弟弟我认了!我这就送阿弟你一个大好处!阿弟你知道,汉蛮相绝这麽多年,这蛮路一开,还是唯一的一处蛮路,那便是金山银海便全从这道来了!不光是木头,还有药材丶蜂蜜丶虎皮丶熊掌丶甚至矿产!凡蛮中森林所有而汉地所求者,都可以从这儿过!这个盘子很大,蛮部吃不下。他们只负责把货送出汶阳峡,没有渠道直接发卖,这咱们可以掺一手了!
咱俩在汉蛮地中间建一处货栈,一面收蛮人的货,一面根据物价,转卖各地,汶阳部就是咱们源源不断的货源!货栈名我都想好了,就叫万山货栈!等汶阳蛮一开蛮路,一定震动天下!咱们万山货栈就可以跟着出名,相当於专卖!以後就算有别的货栈立起来,凭咱们兄弟俩和汶阳部关系,凭咱们兄弟俩在荆州的人脉,还用怕别人抢生意吗?
只要名头打出去了,汶阳货栈的林货,那就是最正宗的林货!生意做熟之後,咱们甚至可以根据市场,点名要货!比如黄连紧俏,那咱们就可以要汶阳蛮多上黄连,咱们高价收!咱们不光做转卖,还可以做包装,做加工!好木到了,咱们就请匠人量材制器,制完再行发卖。这一倒手,赚得可就多了!
我想的是咱们不光要做汶阳部的买卖,朝廷用汶阳蛮做试点,咱们也用万山货栈做试点!等朝廷继续和其他蛮部开蛮路,咱们也继续把这条商路铺开!下面还可以设工坊丶药局丶皮市丶味肆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眼下是先把万山货栈建起来,我算了一下,你出一千万就够了,利润每年给地方一成,给天子斋库(私库)献奉一成,打点各路一成,剩下七成,咱兄弟俩一人一半!”
——————
注:我写这本书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澄清一些文史上存在的谣言,但前一阵随手翻了翻评论,发现谣言不减反增,并且大部分都是ai造的谣,当时我写了一段长评列了一个deepseek论述的十处错误,它一共就说了八条.......但被删了,然後我再发也都没了,可能後台觉得我说ai有忌讳吧?ai在古典文史的问题上已经成为谣言的集散地,它引八条文献可能只有两条是真实存在的,剩下六条都是编的。那两条一条是原义理解错了,一条是名头存在,但内容是编的。这就是所谓的“ai幻觉”,即语言模型由於结构性的缺陷在生成内容时出现偏差。
在古典文史领域,尤其问专业问题的时候,偏差出现机率相当之高。你问的越精细,问的网路上越没有现成答案的时候,他的幻觉程度也就越深,偏差积累就越大,越大也就看起来就越煞有介事,所以也就更容易骗人。这和王扬骗心一是一个手段。即似是而非,似真而假。
这并非只是由於网路上的专业资料匮乏和质量不高导致的,也是ai运作的内在模式和逻辑导致的。学术技艺包括两项重要能力,一是精致处理材料的能力,此谓“精微”;一是为理解材料而搭架深厚背景的能力,此为“广大”。
前者需要“识”和“断”,这样才能处理比如包伟民所谓的“文字与事实间存在巨大的复杂关系”的情况(《数字人文及其对历史学的新挑战》),所以古人说:“高明者多独断之学。”目前的ai识拙而断不明。
後者需要需要博学和考索,所以古人说:“沉潜者尚考索之功”,ai够博学(对於普通问题而言)但考索功力太浅。至於专业古典文史的问题,ai博学亦不够,不过此点可以根据投喂改进,但目前还远无法做足够的投喂和理解,只能算做稍稍改进。同时智能差得太远,这就导致考证功夫暂时㣉不了门。
对於更进一步的比如胡宝国先生所谓的“敏锐而有节制”(《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阎步克先生极重视的“分寸感”(《读唐长孺先生论着的点滴体会》。陈则光先生亦同,见《陈平原文集》第10卷与第20卷),就更无从谈起了。
治清史的某君曾以出题打分的方式来测验deepseek,最後得出结论说deepseek在史学上的学术素养暂时不能超过大二。而我曾经说的是它在古典文史上的学力(即学问功夫)比不上“专业的丶已经㣉门的大二本科生”。我们说之前没有就这个问题交流过,也没有听过对方的说法,算是不谋而合吧。
其实人工智慧在学界在运用早在几十年前就兴起了,比如“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只是一来大众不太关注,二来内地起步较晚。而“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并没有让文史研究进㣉“大航海时代”,今日的ai普及虽远过於数字人文,可造的谣言却比之前多得多,这或许就是发展的代价吧。
当演算法的暴雨冲刷历史的长阶,愿你我尚能从如海的塑料花丛中,嗅出芬芳的玫瑰,古老丶生动而又浪漫的——玫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