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0章 草原女人的务实(1 / 2)

加入书签

第420章 草原女人的务实

铁木真的曾祖母果阿·库尔阔是一个典型的蒙古女人,骨架偏大,身形壮实,脸型偏圆润,观骨高,眼睛细长,单眼皮,头发乌黑浓密且发质偏粗硬。

不过不同于普通蒙古女人的皮肤粗糙,角质层厚,肤色偏深,库尔阔的肌肤,摸上去像凝脂裹着蜜,带着草原奶制品的温润触感,连指尖划过都像要陷进那柔润里。她的身段丰腴得恰到好处,既有马背民族的健硕,又有少妇独有的柔缓,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润。

不只库尔阔,其她在赵俣床上的蒙古女人,也都是蒙古女人中的极品,各有千秋,个顶个的顶。

老实说,此战开打之前,作为大宋皇帝的赵俣,压力是最大的。

决战前的赵俣,肩头扛着的是大宋百年国运与亿万生民的安危,每一步决策都踩着万丈深渊,其需担负的风险,早已渗透政治丶军事丶经济丶民生的每一寸肌理,沉重到无半分转圜馀地。

政治上,他是这场「灭金丶收复东北」之战的发起者与最高决策者,「罪魁祸首」的标签如影随形。

赵误登基多年攒下的无上威望,本质是建立在百姓对国泰民安的期许之上,一旦大宋战败,赵俣曾经获得的所有赞誉都会瞬间逆转为铺天盖地的指责。

到那时,宗室会藉机发难,弹劾他穷兵武丶罔顾祖制;权臣会暗中串联,质疑他的执政能力,甚至动摇皇权根基;更有甚者会借败战之名,煽动朝野对立,引发皇位更迭的危机。

届时,不仅他个人的政治生涯彻底崩塌,大宋朝堂将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他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新的政治平衡会被再一次打碎,连国家机器都可能陷入停摆。

军事上,他押上的是大宋倾尽国力打造的全部精锐。

为了这场决战,朝廷动用了大宋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精锐。

一旦战败,这些久经沙场的将士或将战死沙场,或将被俘受辱,大宋的军事力量会遭受毁灭性打击,精锐尽损后,北方防线将彻底沦为不设防的空城。

若是大宋战败后,金国和一众草原部落的残馀势力会趁机反扑,挥师南下,如果真是那样,大宋不仅得不到东北这块宝地,可能连中原腹地都会沦为胡骑践踏的疆场,重蹈历史上的靖康之耻的覆辙。

更可怕的是,战败会摧毁宋军的军心士气,此后再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国家的军事威慑力将荡然无存。

经济上,赵保将自己的政治改革和大力发展商业丶发展海上贸易丶开启工业革命赚到的钱大多都投入到了这场战争中。

招募更多的军队丶打造军备丶打造大海船丶转运粮草辐重丶大搞基础建设丶

大力研发新武器,可以说,半个大宋都在为战争服务。

百姓虽因「收复东北丶消灭胡患」的愿景暂时隐忍,但这份隐忍的底线,便是胜利的结果。

一旦大宋战败,穷大宋一半的国力发动这场战争的合理性就荡然无存,百姓的不满会瞬间爆发,流民四起丶盗匪横行将成为常态;而国库空虚丶粮草耗尽的大宋,既无力安抚流民,也无法支撑后续的国防建设,经济体系会彻底崩溃。

届时,物价飞涨丶货币贬值丶良田荒芜,最终形成「民不聊生→内乱频发」的恶性循环,让大宋陷入「外患未除丶内忧又生」的绝境。

民生上,他背负的是亿万百姓的生存希望。

战争意味着无数家庭要面临生离死别,青壮劳力奔赴沙场,粮草转运丶基础建设也会占用大量的青壮劳力,使得无数家庭因战争而散。

—一好多汉人或出去打仗,或出去当民夫,结果,因为跟当地的女人成家,就留在当地不再回来了,使得其家的父母妻儿孤苦过活。

这些牺牲,百姓都寄托在「攻取东北丶永绝胡患」的结果上。

一旦大宋战败,所有牺牲都成了徒劳,百姓的绝望会转化为对朝廷的怨恨,轻则引发局部的民变,重则蔓延成席卷全国的动乱。

而北方边境的百姓,更会直接暴露在胡骑的威胁之下,家园被毁丶妻离子散的惨状会再次上演,这份民生之殇,最终都会算在作赵俣头上,让他成为千夫所指的「亡国之君」的前兆。

所以,于赵俣而言,这场决战从不是「胜则功成名就」的豪赌,而是「败则万劫不复」的背水一战。他作为最高统治者,没有任何退路,不能推卸责任,不能转嫁风险,所有政治崩塌丶军事覆灭丶经济崩溃丶民生凋敝的后果,最终都要由他一人独扛。

就像历史上的赵佶。

赵佶登基之初,一度纠正宋神宗丶宋哲宗朝党争弊端,稳固统治根基:

他摒弃「元佑」丶「绍圣」以来的党同伐异,下诏「元佑丶绍圣均无偏党」,试图弥合新旧党裂痕,起用部分不同派系官员,缓解朝堂内耗。

又减免部分苛捐杂税,停止不必要的工程征役,赈济受灾地区,安抚因长期党争和变法动荡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

还严惩贪腐渎职官员,完善官员考核制度,强调「为官以廉为先」,一度扭转朝堂颓靡风气。

更在初政时延续对文化教育的关注,鼓励学术发展,修缮国子监等教育机构,为后续文化繁荣埋下伏笔。

除了调和党争丶安抚民生,他还支持王厚丶童贯率军出征,通过军事行动收复青唐地区,设陇右都护府管辖,将宋朝西北疆域拓展至湟水流域,巩固了对河西走廊东段的控制,也暂时增强了王朝的边疆威慑力。

同时,为摆脱财政困境丶强化中央集权,他还重用蔡京推行一系列改革。

经济上,他们君臣改革盐法丶茶法丶酒法,推行「方田均税法」丶「免役法」的修订版,扩大专卖制度范围,增加财政收入。

行政上,他们君臣完善官僚考核与监察体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削弱藩镇残馀势力;同时整顿货币制度,发行新币,试图规范市场秩序。

社会层面,他们推行「居养法」丶「安济法」丶「漏泽园」等福利政策,救助孤寡老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可以说,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尤其是方腊起义之前)的赵佶,怎麽看怎麽像一个中兴之主,而不是一个失国的大昏君。

哪怕后来出现了方腊起义,大宋的国本和赵佶的统治根基都没有动摇。

只是,赵佶太不甘心做一个碌碌无为的皇帝,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大宋夺取长城沿线这个天然的胡汉分界线丶完成大宋历任皇帝都没能达成的这个终极战略梦想对赵佶也太有诱惑力了,再加上,当时金国自东北快速崛起在很短时间内就吞并了大半个辽国确实是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战机,赵佶才没太考虑大宋自身的情况,发动了燕云之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