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快去请大宋来救我日本(1 / 2)
第424章 快去请大宋来救我日本
洪武二十一年五月,金兀术率领七千馀金国残部出海,目标是效仿其先祖前去攻占日本。
在此之前,金兀术一夥,先在箕地的南部地区登陆,他们分兵三路,袭扰金海丶固城丶巨济三县,掠夺了不少船只丶壮丁丶粮食。
箕地这里,自从高丽时期起,就没有什麽海盗,等到大宋接管了这里,就更没有海盗敢打这里的主意了。
加上,这几年,大宋一直在致力收复东北地区,没时间丶没精力也没钱在箕地建大规模的海防。
这就使得,金人的这次掳掠非常成功,他们的人数,也快速从七千多人,暴增到了一万五千多人,并且让他们抢到了不少船只,甚至让他们抢到了三艘宝船。
等到大宋这边知道此事时,金人早已经胜利而归。
这事层层上报,一直报告到了赵俣这里。
已经从东北回到东京汴梁城的赵俣,在得知了此事之后,一时之间,也没有太好的对策。
这种流寇,往往是最难剿灭的。
流寇之所以最难剿灭,核心在于其「无根基丶善机动丶难预判」的特性。
金兀术所部本就是金国残部,无固定疆域羁绊,既不必固守城池,也无需维系后方补给,全然以劫掠为生,如同附骨之疽,打了就走,从不恋战。
他们乘坐的者皮船兼具水陆两栖的灵活性,近海可悄无声息突袭,遇追击便能扬帆远遁,甚至可弃船登岸,携船藏匿于草丛密林,让追击者失去目标;而箕地漫长的海岸线与薄弱的海防,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宋军即便察觉,也难以及时调集兵力形成合围。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规模会随劫掠不断膨胀,壮丁被掳丶物资被夺,不仅壮大了其势力,也让其行踪愈发分散,今日袭扰此处,明日转战彼地,宋军防线再长,也难做到处处设防,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还好,赵俣手上有张纯和李琳这两个精通历史和军事的人才。
张纯和李琳对照历史上剿灭流寇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防范如流寇一般的金人的方案,对金人做了严防死守。
金人在箕地这里吃了两次亏之后,金兀术立马放弃在箕地这里继续壮大,而是果断带着金人彻底驶离了箕地的海岸,前往日本。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三艘宝船丶一百五十多艘中型战船列成雁阵,借着南风,沿朝鲜半岛东海岸航行,循着女真人先辈「刀伊入寇」的旧途,直指日本的北九州。
「陛下,前方便是对马岛!」哨探的嘶吼穿透风浪。
金兀术拿起一个锈迹斑斑的千里镜远眺,雾霭中隐约可见岛屿轮廓,他嘴角勾起冷冽弧度:「传朕旨意,登岛后逢屋便烧,遇财即掠,壮丁捆缚上船,老弱不留!」
金人齐声应和,弯刀出鞘的脆响混着海浪声,震得海鸟四散惊飞。
金人的战船靠岸时,对马岛上的日本人还在田间劳作,见黑压压的船队驶来,竟以为是通商的商船。
直到金兀术一马当先跃上岸,弯刀劈落首个反应过来的日本农夫,鲜血溅红了沙滩,岛上才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
经过跟宋军交战多年的战火淬炼过的金人,面对矮小的日本民众,如狼入羊群,盾阵推进间,弓箭破空,这些日本民夫全都不堪一击,茅草屋被点燃的火光冲天而起,金银丶粮食丶布匹被源源不断搬上船,被俘的日本壮丁在皮鞭下哀嚎着拖拽货物。
三日扫平对马岛,在日奸的带领下,金人的船队直扑壹岐岛。
这里的日本豪族早得了消息,仓促组织了数百武士抵抗。
此时的日本武士所装备的盔甲多为简易皮甲,少量仿制宋甲的铁甲工艺也远不如中原;远程武器以和弓为主,弓力不足一石,属于轻弓,威力远逊于宋金的弓弩。
这样的日本武士别说人数远没有金人多,就算他们的人数是金人的十倍,都打不过金人。
毕竟,如果不是出了赵俣他们这些穿越者,金人就是这个时代的霸主,最高战力。
还有就是,日本的战法,也极为落后。
—一刀伊入寇前,日本实行律令制下的军团军制,军队多是临时徵召的人员,缺乏统一训练,战法以单兵格斗丶各自为战为主,毫无协同作战理念。直到刀伊入寇后,日本才开始整合军团,强调统一指挥,慢慢摆脱了原始的单挑式战法。但就是这样,他们的战法也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其它地区。经常有一个人拿着一把刀就冲锋的情况出现。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此时是日本平安朝后期,朝堂被藤原摄关家掌控,天皇和公卿沉迷风雅,无心军事建设,武士阶层尚未崛起,军事力量长期处于松散状态。
另一方面,日本此时实行锁国政策,中断了像唐朝遣唐使那样的大规模对外交流,军事技术和战法得不到外部先进经验的滋养,只能停滞在原始阶段。
结果不言而喻,这几百武士,除了被金人诛杀的,几乎全都跪地投降了。
金兀术下令,将壹岐岛的老弱杀掉,精壮和钱粮全都掳走。
半月后,人数已经快接近两万的金人,抵达北九州筑前国的博多湾。
这里是日本的西部门户,太宰府的官军已在此布防,数千士兵列于海岸,手持长弓丶长刀与竹枪,身后还有数十艘小型战船巡逻。
很显然,对于金人的入侵,日本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
见此,金兀术并未急于登陆,而是令舰队在湾外停泊,观察日军的布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