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章 第九十一章 锦衣回乡(1 / 2)
第91章第九十一章锦衣回乡
杜悯初入官场就以七品县令为起点,孟青拿出五十贯钱,于五月二十八在义塾里给他置办一场烧尾宴作为庆贺。义塾里的学徒都来帮忙,置铺在长安的三十一个学徒听闻音信也携带贺礼前来贺喜,礼部的官员在礼部尚书的带领下,也全部到场。
杜悯还往陈府送了邀帖,陈明章的两个儿子早早就来了,他们坐在席上,望着杜悯满面红光地跟礼部官员坐在一起喝酒说笑,满心不是滋味。
“定下回乡的日子了吗?”崔郎中问。
杜悯点头,“已经问好了船,六月初二发船。”
“是什么船?官船还是商船?”崔郎中问,“我家有一艘船要去扬州,中途不作长久停留,如果你们不打算中途去洛州,可以搭我家的船。”
杜悯闻言立马答应,“多谢崔大人,那我们就搭你家的船,一趟能给我们省二百多贯的船资。”
崔郎中笑笑,前两天礼部从义塾拉走五车铜板,近九千贯钱,在这面前,二百贯的船资算什么,何况以后还有源源不断的钱财送来。
“我这一走,以后跟各位大人再见不知是什么时候了,我敬各位大人一杯,感谢各位大人这三年对我的照顾。”杜悯站起身,他端起酒一气喝干。
其他人在郑尚书端起酒杯后,也齐齐端起酒杯。
杜悯提起酒壶又自斟一杯,拱手说:“尚书大人,您的烧尾宴下官不能到场贺喜,这是我在长安最遗憾的事,下官敬您一杯酒,我向您的祝贺都在酒水里。”
“这次的烧尾宴赶不上,下次的烧尾宴你再远也得赶来。”新上任的礼部侍郎笑呵呵道。
杜悯意会,下一次的烧尾宴就是郑尚书进政事堂,官拜宰相了。他连连点头,“侍郎大人说的是,下官错过这一场,必不能错过下一场。”
郑尚书压了压手,他笑着轻斥:“喝多了?不要说胡话。”
说罢,他看崔郎中一眼,说:“这个义塾一直是你在管辖,以后还由你接手,你跟孟夫子做好交接,她在经营义塾一事上颇有经验,目光也长远,你有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这个义塾在她手上,一年有近万贯的盈利,还培养出二十九个颇有经验的师傅,在长安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纸扎教坊,你可别给经营得还不如后起之秀。”
崔郎中点头应是。
郑尚书把酒杯里的酒水喝完,起身说:“我还有公务在身,不便多饮酒,先行一步,你们继续。”
杜悯起身相送,礼部的官员也纷纷起身,送走郑尚书,他们入席又坐一炷香的功夫,也相继离开了。
“师弟,我们也该走了。”陈家老二开口辞别,“我们已经给我父亲去了信,他若知道你初次授官就能当上县令,必为你高兴。”
“我也给大人寄了信,杜悯能有今日的机遇,最该感谢的就是他,没有他,我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起点。”杜悯心里澎湃,若没有陈明章下绊子,他如今还在洛阳县
的那个人,他认出孟青,说:“你们可算回来了,你爹娘你兄弟每日一早一晚必来吴门渡口看船。()”
彛劗?孷N碑???襣????祙畲?????硓?葶?????“??????沚非??()?『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杜黎应一声。
“杜悯?真是你?”
杜悯闻声看去,“顾大哥,是你啊,好久不见。”
顾无冬颔首,“听说你前年进士及第了?怎么今年回来了?”
杜悯佯装惊讶地“啊”一声,他看向杜黎,说:“看来是我们的船行得太快了,朝廷的授令还没送到吴县县衙。”
杜黎瞬间明白他的意思,他做出一副洋洋得意的嘴脸,趾高气昂地高声说:“我三弟在今年的制科考试中拔得头筹,成为天子门生,圣人钦点他为洛州河清县县令,他现在是杜县令了。”
河面和河岸上听到这番话的人齐齐倒吸一口气,随后惊讶地欢呼出声。
“了不得啊!这么年轻的县令大人!吴县的县令老得胡子都白了。”李监官起身高呼,他肥硕的手臂一挥,点几个收关税的役卒上船帮忙搬行囊,随后又安排一个腿长的役卒去县衙报喜。
顾无冬犹觉坠入幻梦,杜悯一个毫无家世毫无才学底蕴的农家子不仅顺利进士及第,初次授官就能任七品县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