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0章 杨家将在交州(3)(2 / 2)

加入书签

这个叫王大枪的人的哥哥,到底走了什麽狗屎运?谁又是他靠山?

说不定,就是朝中的某位大人物——一如他父亲,当年是靠着范文正公的赏识,才声名鹊起,平步青云,短短数年就从一个小小的殿直,跃升为一路兵马总管!

杨文怀琢磨着,态度已悄然变化,从亲切变成了亲热。

「不意足下之兄,竟是国家大将!失敬!失敬!」

便道:「大枪之兄,既是国家大将,在吾面前可不必拘礼!」

大宋的勋贵们的阶级立场,从来都是很坚定的。

这种立场,甚至是潜意识的。

便如杨文怀,一听王大枪的哥哥是一州兵马副钤辖。

态度立刻就改变了。

「不敢!」王大枪倒是很谨慎。

他在汴京城厮混了好几年,对这些勋贵将门家的衙内的秉性很熟悉。

有用就对你掏心掏肺。

一旦无用,立刻弃之如敝履!

何况,他的哥哥王大斧是熙州的武将。

而此地是交州!

两者相距,怕是有一万里之远了!

即使是一路兵马总管,手也伸不过来,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州兵马副钤辖?

所以,王大枪从来不敢因为有个当兵马副钤辖的哥哥就骄傲自满。

他可是从小就听着韩忠献公杀焦用的故事长大的!

所以,闻言王大枪并未自满,反而越发的恭敬:「安抚面前,大枪不敢放肆!」

说着就顿首拜道:「大枪惶恐,敢请安抚示下……」

「安抚特意留下下官,可是有什麽吩咐?」

杨文怀自然看出来王大枪的顾忌和担忧,便哈哈大笑,道:「大枪贤弟,不必忧心!」

「我虽不才,但先父的清名,却是不敢败坏的!」

这是实话!

杨家传到今天,最大的招牌和依仗,就是三代人积累起的名声。

这是杨家人的护身符!

不止关键时候可以救命的!平时也能藉此发财!更可以福泽子孙!

怎麽可能随便破坏?

所以,南下以来,这一路上,杨文怀都是以『交朋友』为主要目的。

桂州丶邕州,之所以跑的那麽快,就是因为他发现——再留下去,卷进里面,可能交的不是朋友,而是敌人。

便对王大枪道:「不瞒大枪,我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查访交州实情,记录在案,回京后奏于御前,使天子知交州实情!」

「还望大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成我王命!」

王大枪听着,神色凝重起来。

官家……

他在心中念了一遍这个神圣的称呼,他的债主——他现在还欠官家七百贯呢!

他能有今天,也全靠着,官家仁厚,借他钱,给他盘缠,还许给他圈地的自由!

市井中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毛病。

但,讲义气是第一名!

有恩就要报!

于是,王大枪俯首拜道:「安抚尽管询问!」

「只要是俺知道的,俺绝不敢隐瞒!」

……

当夜幕降临在南关镇的驿站中时,侍女们开始点上油灯,并点燃本地特产的一种防蚊驱蚊的薰香。

在烟雾中,杨文怀微微吁出一口气来。

「这交州的情况,竟比我之前想像的,要复杂无数倍!」

「若非大枪介绍,我恐怕会被一直蒙在鼓里!」

王大枪笑了:「安抚言重了!」

「这些事情在交州,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知道!」

「俺只是将俺听到和看到的事情,奏知安抚而已!」

杨文怀摇头:「大枪何必自谦?」

「我来此地前,曾在广源州州城中也问过人……」

「但很少有人,如大枪这般……能清楚的讲述,今日交州的情况!」

「待到回京,到了御前,我必将大枪的名讳,奏于官家,若论功行赏,必有大枪一份!」

这种事情,对杨文怀来说,只是举手之劳。

王大枪听着,却是满脸涨红,兴奋起来,当然嘴上还是道:「岂敢!岂敢!」

经过一个下午的相处,他对杨文怀也是好感猛猛增长。

如今已卸去了最初的警惕和提防,连说话都不再拘谨了。

杨文怀却是道:「明日还需有劳大枪,带我去那甲逆废墟一览!」

「唯!」王大枪郑重一拜。

……

送走王大枪后,杨文怀沐浴了一番,然后就在侍女服侍下,回到自己的寝室,躺在那张舒服的竹床上,听着门外的潺潺水声,在这交州夏夜的蛙鸣中,回味着下午的时候,那叫王大枪的巡检,与他介绍和说明的交州情况。

按王大枪所言,现在的交州,就是一个特化的甘蔗种植区。

过去,交州各地土司们治下的,以稻米为主的原始农耕经济,已经被更先进丶更发达,同时也更能创造财富的甘蔗种植取代。

现在,交州各地的侗溪人家,都在加快改种甘蔗丶苎麻的速度。

稻米丶芋头等传统农作物,都在飞速淘汰。

既是经济原因——大量产自交趾的廉价稻米,通过贡米贸易,源源不断的涌入交州。

直接把交州的农作物价格打崩——便是在青黄不接的岁月,安南都护府销售的稻米价格,也从未超过每斗百钱!

这样的价格,击穿了本地的水稻种植成本。

使哪怕是小农家庭,自种自吃也变得非常的不划算!

与稻米一起来的,还有海量的,来自中原地区的各种廉价商货与先进农具。

这些商品,随着蔗糖贸易的兴起,如潮水般涌入交州。

王大枪自不知道,这些商品是怎麽来的?更不清楚,为什麽这些商品会这麽廉价?

以至于,有不少商品的价格,甚至和汴京相比也相差无几!

但,杨文怀知道。

因为,这一路南下,他曾和不少商贾以及转运司的官员交谈过,也了解一些情况。

据杨文怀所知,中原商品在这交州,之所以廉价,只有一个原因——大部分把这些商货运来交州的商贾,他们根本不是为了赚钱!

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南下的商船,不至于空跑。

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南下的时候,尽可能的把船装满。

同时,为了尽快脱手变现,所以他们选择的商品,基本都是交州当地大量需求的商品。

又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懒得在交州浪费时间——他们都只想赶快把这些东西变现,然后换成蔗糖,运回东南六路与汴京,赚取超高的蔗糖利润。

所以,被运来的许多商品,都是只要有利可图,就尽快脱手。

于是,在交州和广西,出现了一个让王大枪这样的本人,感到诧异的现象——作为商品销售地,这两个地方的很多商品售价,甚至和产地一样!

譬如说,一把上好的锄头三贯钱,一柄产自徐州的镰刀只要两贯,铁锹三贯半,曲辕犁一副三十五贯。

一件产自汴京的綀布短衣八百钱,一条白绫裤一贯。

等等等等……

而在这许多商品中,只有一个东西,是远超产地售价的。

而这个东西,很反直觉——产自汴京的仕女装。

一套数百贯!

而且供不应求!

王大枪对此很诧异,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非常惊讶。

但杨文怀却并不惊讶。

因为,这些仕女装,在汴京也是很贵的。

比如说,当朝元老张方平,当年被人指控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而被御史弹劾。

其中最关键的证据,就是有人证明,时任户部判官杨仪,曾打着帮张方平雇佣婢女的名义,实际却是在贿赂张方平。

证据是,张方平没有出钱偿还杨仪替他所雇的婢女的工钱。

所有钱,都是杨仪代偿。

包括,给这些婢女置办的行头。

而按照弹劾张方平的御史拿出来的证据——杨仪和那些婢女签订的契书内容所言,那些婢女置办的行头,全套下来价值超过一百千!

而按照传统和惯例,这是需要雇主支付的。

毕竟,这是工装嘛!

但,这些钱,包括雇佣婢女的工钱,都是杨仪在代为支付。

此事直接导致了张方平第一次垮台。

至于为什麽这样的小事,会扳倒一位四入头级别的重臣?

嘿嘿……

什麽样的婢女,一身行头下来,竟价值一百千呢?

又为何要找别人打掩护?

而非自己出面雇佣呢?

只能说,那位元老,确实会玩!

反正,杨文怀知道那些所谓的『婢女』是什麽人?

她们的行头又是什麽模样的?

因为他自己雇过!

也曾享受过这些婢女的『服务』!

这些人头饰云间巧额,鬓撑金凤,服则薄衫褙子,花裙彩袖,又施膏沫芬芳……

这样的服装,在端庄高雅的同时,使穿戴者更显美颜大方,同时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刺激性。

特别是在撕碎的时候……

除了贵,没有其他缺点!

想到这里,杨文怀的嘴角就微微翘起来。

「看来,这交州地方的水,比我想像的还要深呢!」

他喃喃自语着。

王大枪向他介绍的这些交州的情况,使他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麽多的商品涌入,如此多的消费。

交州的土司们,现在靠蔗糖贸易,才能撑起。

但一开始呢?

蔗糖贸易的起初。

谁给他们钱,让他们这麽消费的?

又是谁组织了这些商贾和转运司官吏们运送商品的?

还有……

王大枪向他介绍的,从元佑元年,持续至今,哪怕换了广西经略使,也依旧在持之以恒,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进行物理摧毁的『去交趾伪庭运动』。

也就是章惇一直被人攻击『屠戮衣冠』的罪名来源。

这是一个让他听了后心惊胆战的事情。

而明天,王大枪就要带他前往一个在去年,被新任的广西经略使蔡京,调动大军,夷灭丶摧毁的土司之地。

一个被叫甲墟的地方。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