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执政苛刻,功士难酬(2 / 2)
信安王对于张岱的这一推论也颇为认同,加上游弈斥候们所探得的敌情也与此判断颇为吻合,故而在河陇当地众将都不赞同和支持的情况下,仍是毅然决定出兵,果然大获全胜。
因此张岱哪怕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并没有亲赴战场,但是在想到战前自己承受极大心理压力时丶张岱这一番判断给自己带来的支持与鼓舞,信安王仍是深有感触。
「归京之后便听说宗之已经任职御史,且颇有成绩。你肯不肯随我赴边监军?朝中不乏正直之士丶铁面御史,但却鲜少有洞察时势丶论兵如有神的高智之士效力军中。你若肯同去,三五年内着绯夸功不难!」
在将前事讲论一番后,信安王又望着张岱颇为期待的笑语说道。
时下还未流行以太监监军,一旦有什麽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丶又或巡察边将是否尽责,主要还是以监察御史监军诸边。诸如前宰相杜暹,就曾在开元初年以监察御史之职巡察安西,因为处事廉直而深为蕃人钦佩,日后又得以出任安西大都护。
张岱当然对军功也有所期许,否则便不会如此热心与信安王交往了。面对信安王所发出的邀请,他也不免有些怦然心动。
但在想了想之后,他还是摇头说道:「小子未有弓马之能丶更无冲锋陷阵之勇,些许薄智可用,论事备问则可,即便赴边暂也难当大用。现今朝中时政更迭丶事务频生,正宜躬于诸事丶磨练庶能。盼能有所增益,才可无愧充用于大王帐下。」
近年来大唐虽然在军事上逐步转变为更加主动的进取姿态,但是在国事整体方面还没有完成相匹配的调整,军政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脱节,这种脱节也会限制各种军事行动的展开。
所以张岱眼下赴边,是没有什麽施展空间的。真要让他冲锋陷阵,他也没有那麽高超的武艺和胆量。
「唉,国中人事着实一言难尽。望似众正盈朝,实则许多事务都难协调有序。某等在边之士不辞辛劳丶卧雪饮冰,将士们洒血忍泪创功边中,但却衣食难继丶诸用匮乏,功簿呈送入朝后更是久不得应,甚至都羞见功士……」
讲到国中人事,信安王便忍不住吐槽起来,显然也是积忿多时,心情都难以平静下来:「赏罚分明,将士才能临敌用命。朝中众人却将某等目作欺诈之徒,凡所进奏丶需反覆验证,一场战事了结,数月不见恩赏抚恤。诸将只能用计自筹,结果或又因此遭受诘责。」
信安王这一番吐槽倒也不是夸大其实,而是确有其事,但怎麽说呢,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就连同样以军功发迹的宰相萧嵩,都奏请朝廷允许征人分番轮休,一方面自然是蓄养士力,另一方面则就是为了节省军费开支。
朝廷在财政方面的分配当然不算合理,但讲到这一点又是一个更加深刻的话题。想要有所改变,怕是难免要触碰到皇朝的根基。真要从根源上进行调整的话,不要说对外拓取了,诸边师旅怕就要归国斗个酣畅淋漓。
掌管财计的宇文融频频推动各种政令的实施,固然与其性格有关,但主要也是因为内内外外都需要尽快看到他的成绩。
信安王难得在人前抒发心事,见张岱沉默不语,便又继续说道:「朝廷财计或有难处,但诸边守将也都难作无米之炊。过往或还有些权宜之计帮补,但宰执却不喜边臣掌事。
盐州盐田旧年拨于朔方调度,尚可用与九姓置换马羊牲畜稍作帮补,就连这些都再要收走,这让人如何能忍?」
张岱听到这里后,神情顿时一囧,有些拿不准要不要跟信安王解释下这是他撺掇宇文融乾的?
人的位置不同丶身份不同,视角和诉求就不尽相同。哪怕都是为国效力,但也都希望自己能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丶事务推行的更加顺利。
信安王针对朝中宰执们诸多吐槽,未必就是他想要在地方做大丶割据一方。但他既然担任这样的职务,朝廷的配合度不够高也实实在在制约了各种军事上的发展,这自然让他倍感不爽。
如果到了哪一天他能入朝拜相,可能也会觉得边将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需要进行限制,军政大事都集中于宰相裁决才是合理的。
不过听信安王的意思,朝廷似乎对盐州的盐田之事勒取很急,甚至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
他这段时间为了给圣人筹备生日宴忙得不可开交,对于朝中的决策动向不是很清楚,只记得之前宇文融又再次拉拢他去巡察盐事而被他所拒绝,现在看情况是又做了新的安排,搞得信安王都快破防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