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咄咄逼人,终有一战(1 / 2)
第509章 咄咄逼人,终有一战
这一晚上,张岱从信安王这里没了解到什麽有价值的边事资讯,反而是听其大倒苦水。
原本张岱还想要安慰一下信安王,可是听着听着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
信安王好歹也是镇守一方的大将,而且刚刚完成了边事上的重大开拓,即便不说心情如何,起码性格也应该是勇毅刚健,怎麽可能跟个怨妇一样丶遇到一点困扰难题就在这里满腹牢骚和抱怨?
更何况,其人所诉苦的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也无从置喙与插手的,换言之就算是跟他抱怨也没用,反而搞得他有点莫名其妙。
张岱在席中倾听许久之后才回味过来,信安王哪里是在跟他诉苦,分明是要借他之口将这些情况丶以及其人的心情与态度转告给自家老大裴光庭。
意识到这一点后,张岱又不由得想起午间裴稹对李峡的提醒,李峡必然也是回家告诉了他老子,所以便引出了信安王的这一通倾诉。
张岱细听一番信安王的抱怨,虽然基调上是边镇与朝廷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但所抱怨的主要内容还是宇文融所推行的一系列政令,显然他对宇文融是不满意的。
原因当然也很简单,第一宇文融作为掌管财计的宰相,并没有给予边镇足够的军费投入,第二那就是宇文融所推行的一些政令直接伤害到了边镇的利益。
张岱原本还想解释一下开中法是出于他的建议丶以及执行这一政策长远来看给边防带来的好处,但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他索性也不再提此事了。
因为这种实际的因为各自执行职权所产生的纠纷与矛盾,就不是所谓的误会能够解释的。想要拿所谓的全局的丶整体的利益去说服某一方让步,那也是不可能的。
要麽其中一方能够拿出让对方满意的补偿方案,要麽就通过强硬的态度和手段压迫对方不得不忍受改革所带来的阵痛,将事情快速的推动下去,等到有了正面的反馈后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纷争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宇文融既拿不出一个让朔方军满意的方案,同时信安王又不肯屈从他的权威丶不愿意接受这个阵痛期,所以尝试寻找朝中的助力来对抗宇文融。
从张岱的角度而言,他当然希望开中法能够顺利的推行下去丶尽快在边事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系统的搭建丶人事的磨合丶各种流程的创造与规范,都是需要一个客观的建立过程。
从信安王的角度来说,刚刚冒险深入敌境兴创大功,使得河朔方面拓地千里,奖赏本来就没有充分下发,一转头望回来,属于朔方军的权益还要被拿走一大块,这忍得了?
朔方军队跟随他出生入死,结果他连将士们基本的权益都维护不了,这队伍还怎麽带?
既然宇文融这里已经在目标明确的要针对自己,信安王当然也要有所反制。而挑选合适的合作者,就是当务之急。
虽然朝中眼下也有一个边功出身的宰相萧嵩,但还是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萧嵩在河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人事安排,自然不希望边中出现一个能够打破其人事安排的强势人物。
而信安王就属于他安排不了的人,萧嵩如果任由信安王继续在边壮大,那麽边中情况就一定会逐步脱离他的掌控。
河陇诸将都是他的部下与传声筒,之前针对石堡城的不同看法就体现出他与信安王在边事经营上的分歧。信安王在攻取石堡城后并没有就地坐镇河陇,而是仍然还戍朔方,这也说明萧嵩不希望信安王继续干涉他在河陇的布置。
萧嵩既然联合不了,那就只能联系裴光庭了。裴光庭之前担任兵部侍郎,对军事并非一窍不通,但是由于萧嵩的存在,使其在军事上无从发声,也没有什麽边事策略落实执行,如果能与信安王达成一定的默契,那无疑是各取所需。
所以眼下摆在张岱面前的问题是,要麽能够帮助朔方军队缓解阵痛丶补偿损失,要麽就恪守自己的站队,不要当什麽理中客,脱离实际的去劝别人顾全大局。
明白到自己只需要当个传声筒,张岱便也不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倾听信安王的述说。
不过他心里多多少少还有点不是滋味,毕竟开中法是他所提出来的,宇文融也在大力推行,结果现在看来却成了给自己树立强敌的举动。
虽然之前他提出这一建议的时候,便曾经向裴光庭讲起过这种可能,可当如今成为现实后,他也不由得暗叹做事不易丶党争误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