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90 章 第九十章 如愿以偿(2 / 2)

加入书签

“我插个话。”杜黎出声,他看向孟青,说:“我记得你说少府监也能安排匠人去外县开办义塾,吏部、工部和刑部也可以,如果有他们争抢着开义塾,会不会影响我们?”

“郑侍郎会解决,这个事只要由他传进圣人的耳朵,就会由他主办。”孟青摇头,“六部官员是为朝廷办事的,各有职责,又不是市井商人,能自行趋利而动。”

杜黎明白了,他点点头,说:“要做晚饭了,我去做晚饭。”

“我去温习一会儿佛经,让心静一静。”杜悯起身,他这会儿太浮躁了。

孟青看向望舟,问:“要不要去渡口放鹅?”

望舟兴奋地点头,他立马去鹅舍把四只鹅都放出来,赶着鹅往外走。

孟青出门不足一柱香的功夫,郑侍郎的仆从来了,他带着人搬走两箱账本。

郑侍郎在礼部看了两天的账本,也等来卢宰相的仆从来请他去政事堂。

卢宰相刚从宫里出来,见郑侍郎过来,他寒暄几句,直入正题:“汴州刺史递了辞官回乡养老的折子,你在礼部也待七八年了,是该挪个地儿了,你去接替汴州刺史一职。”

郑侍郎面露犹豫,卢宰相察觉到异样,问:“怎么?你有意见?不愿意离开长安?”

汴州乃上州,汴州刺史是三品官,跟礼部尚书同级,但到了地方,他也脱离礼部这棵大树了,说话可能还没有礼部侍郎好使。如果没有跟孟青的谈话,郑侍郎不会有什么意见,正四品下到正三品上,这是一道鸿沟,若没契机,他还得熬个好几年。

“宰相大人,不知您是否听说纸扎铺在长安遍地开花的盛况?这是礼部名下的一个义塾推动的。眼下下官得到一个妙计,想要效仿此法在长安以外的州县推广纸扎明器,下官更倾向留在六部。”郑侍郎从袖中递出一个折子。

卢宰相接过,他看过后沉思片刻,说:“我考虑考虑,你先下去。”

过了几天,圣人宣郑侍郎进宫,卢宰相也在,郑侍郎在圣人面前详细地讲述他的规划,言谈间提起杜悯和孟青二人,最后保证说:“大唐有三百五十八个州,哪怕义塾只在五十八个州遍地开花,礼部十年内不用向户部伸手要钱了。”

“行,你有这个壮志,就让你试一试。”圣人看向卢宰相,说:“让礼部尚书任东宫詹事,郑侍郎升礼部尚书。”

卢宰相应是。

郑侍郎暗喜,不管义塾发展如何,礼部尚书的位置是他的了。

*

五月十七,郑侍郎的任命到手,杜悯也在制科试上得到他想要的结果,获才识兼茂明体用科甲科,成为天子门生,由圣人钦点为洛州河清县县令。

杜悯来长安三年终于求得授官,但他却不急着走马上任,而是向吏部递折子,申请回乡探亲报喜的假。

吏部批了,让他在十月之前去河清县履职。

第91章第九十一章锦衣回乡x\hw\x6\.c\om(xh/wx/6.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